陳旋 尚振威
摘 要:軍需社會化保障主要有外包式、內包式、依托式等三種模式,這三種模式主要是針對作戰部隊、特殊地區和戰時商業服務社會化三種情況選擇不同的保障模式。當然,這些形式還需要法律的手段進行保障。
關鍵詞:非戰時條件;軍需;社會化保障
提高非戰爭軍事行動軍需保障能力,必須提高軍隊核心保障能力,即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軍需保障能力。
一、作戰部隊軍需保障社會化的基本模式
1.外包式。
作戰部隊軍需保障模式可以采用外包式,即以社會和市場的保障資源為依托,立足現有條件,運用招標競選制、招標采購制,將軍隊保障不了、保障不好的生活項目直接委托給地方承包商進行承包經營。選擇此種模式應具備以下條件:一是部隊駐地靠近城鎮,有較好的社會環境;二是現有軍隊保障設施設備的技術狀況不能太差;三是出包單位、承包商和被保障人員對出包標準經費均能承受得起;四是出包以后,其保障成本比出包前能有所下降,其保障質量和水平比出包前能有所提高;五是有利于軍隊保密。此種模式,既適用于一體化內容的承包,也適用于單項內容的承包;既適用于專業化項目的承包,也適用于非專業化項目的承包;既適用于短期承包,也適用于長期承包。
2.內包式。
特殊地區部隊,如地處高山、海島、戈壁沙漠的部隊,基本上是處于無社會環境的地區,軍需保障社會化模式可采用內包式,即以軍隊內部現有的職工為主體,引入現代企業制度的部分管理方法和機制,建立起少吃“皇糧”、暫時沒有法人資格的職工保障實體。此實體應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進行競爭上崗;實行“分灶吃飯” ,體現按勞取酬、效率優先原則;實行經費包干、自主經營,逐步向具有法人資格、不吃“皇糧”的保障實體轉變。概括地說,就是先改制、后脫鉤、再推向社會。此種模式的主要優點是,在不投入或少投入的情況下,只是改變管理方法、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就會獲取社會化保障的高效益。同時可以把追求軍事效益、經濟效益、政治效益、社會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走出一條逐步推進、平穩過渡的軍需保障社會化改革之路。
3.依托式。
戰時軍需保障社會化可實行布局開放的依托保障即依托式。即依托社會力量,充分利用市場資源,建立戰時軍需保障體系。具體做法是:依托地方通用保障基礎,如戰地商業網點,實施戰時軍需保障;依靠地方人民政府和群眾,做好緊急機動保障。實行這一模式,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的軍需保障社會化法規,做好國民經濟動員。
二、作戰部隊軍需保障社會化的法律保障
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樣式,迫切需要法規規范經濟動員活動,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一方面,國民經濟動員法律制度可以從法律上確定軍隊和地方經濟動員決策指揮機構領導、指揮經濟動員的權利和職責,從而強化經濟動員決策機構的職能;另一方面,國民經濟動員法律制度通過規定動員的原則、程序、方式和方法,強化經濟動員運行機制,保證各級經濟動員機構快速有效地完成動員任務。此外,國民經濟動員法律制度是同一切不利于國民經濟動員行為作斗爭的有利武器,任何阻礙或破壞國民經濟動員的行為,都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2003年國務院頒布了《民用運力動員條例》,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國防動員法》已經出臺,《地方力量動員法》正在起草和處于立法程序之中。與此同時,《船舶工業動員條例》、《地方力量動員潛力調查暫行辦法》、《地方力量動員辦公室工作規定》、《地方力量動員項目管理》、《征用法》等專項法律也在擬制中。雖然《民用運力動員條例》等行業法規已經頒布,但配套性法規、規章沒有及時出臺,地方力量動員缺乏可操作性、針對性。需要指出的是,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動員問題是軍地雙方的事,既需要有國家的法律法規來提供制度保障,也需要軍隊的規章制度來進行完善和細化。
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組織軍需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經濟利益而驅使的,當其人身安全受到較大威脅,經濟收益不高時,就可能不愿提供保障,甚至不去提供,造成軍需保障中斷。為確保戰時軍需保障的及時、高效、不間斷,戰時軍需保障動員運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應有相關法律法規作保證,各種動員手段相結合的形式對其進行動員轉化,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能力。
有關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戰時動員法律法規的制定,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即:軍隊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基本法規;總部制定和頒發的軍隊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規章;軍區及軍兵種制定和頒發的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規章。
軍隊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基本法規,處于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法律規范體系的最高層次,具有“龍頭”的地位,起著統領的作用,不僅為全軍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也為其他相關法規、規章的制定提供直接的法律依據。結合國家頒布的有關地方力量動員法律法規,以及1995年6月由中央軍委制定和頒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條例》,《軍隊戰時動員使用后勤社會化保障力量法》作為軍隊戰時動員和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基本法。
總部制定和頒發的軍隊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規章,居于軍隊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法律規范體系的第二層次。主要是指由四總部制定頒發或由總后勤部單獨頒發的涉及全軍或軍隊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條令、條例、規則、標準等。它具有在全軍和全軍一定范圍內遵行的法律效力。可結合《軍隊動員使用后勤社會化保障力量法》,一方面修改和完善我軍已經制定頒發后勤專業條例(財務除外)、后勤部(分)隊條例、軍兵種后勤條例、后勤司令部工作條例、基層后勤管理等條例,使之具有規范動員和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的內容;另一方面可制定諸如《軍需裝備生產與技術維修力量使用細則》、《人員組織、訓練、動員細則》、《飲食保障力量動員條例》等具體工作條例和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動員法規。
軍區及軍兵種制定和頒發的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規章,居于第三層次。主要是指由各軍區、軍兵種,根據《軍隊動員使用后勤社會化保障力量法》和總部制定頒發的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規章,制定頒發的在本系統或本區域內執行的補充性、地區性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化保障力量規章。它位居軍隊戰時動員、使用軍需社會力量法律規范體系的最后一個層次,只具有在本軍兵種、本保障區范圍內遵行的法律效力。
參考文獻:
[1]試論審計監督在軍隊后勤保障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J]. 周兆康,王順寶. 軍事經濟研究. 2001(04)
[2]軍用物資集中采購模式研究[J]. 魏文,曲宇風,凌峰. 軍事經濟研究. 2001(04)
[3]對21世紀初軍隊后勤特點及發展趨勢的探討[J]. 馮亮,詹愛國. 軍事經濟研究. 2001(04)
[4]核心競爭力:未來企業競爭的基礎[J]. 黃繼剛. 經濟管理. 2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