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華 劉經倫 郭小猛
摘 要:本文研究了浸種溫度、酸處理及土壤3因素的不同處理組合對南酸棗種子萌發的影響。研究發現:播種后30d開始發芽,其中以經過39℃、0.5%鹽酸和摻沙土壤播種的發芽率最高。為南酸棗育苗中極高萌發率提供了一個經濟可行的處理方案。
關鍵詞:南酸棗;萌發條件;發芽率
中圖分類號:S725.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14
前言
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為漆樹科落葉喬木,高可達20m。其核果橢圓形或倒卵形,成熟時黃色,中果皮肉質漿狀,花期3—4月,果期7—10月[1]。南酸棗果實可生食,還可開發果糕、飲料等產品[2];果核材質柔韌,收縮率小,可加工成工藝品或作為活性炭原料;其樹干筆直、成材率高,可用于加工木地板和各類家具;樹皮可供制繩和造紙,葉可提煉栲膠等[3]。
南酸棗還具有適應多種土壤,生長迅速的特點[4]。在改善土壤和保持水土方面有重要作用。雖然南酸棗單株結果量很大,但其種子在野外自然條件下萌發率較低[5],實際開發受其資源數量的限制,因此對其人工育苗研究極具實用價值。
國內學者對南酸棗育苗和栽培研究發現鈦元素處理[6]、40℃水溫浸泡對南酸棗種子萌發明顯促進作用[7]。肖水清等(1999)將種子浸泡于50℃溫水中自然冷卻1d,再用30℃水浸泡自然冷卻1d,靜置15d,播種出芽率提高到78%[8]。然而,上述處理流程耗時太長、培育成本高,難以操作和推廣。
在參考前人研究基礎上,本文對不同浸種處理及土壤條件下南酸棗種子萌發情況進行研究。以期為南酸棗人工培育提供一個較為經濟的方案。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南酸棗于2016年10月中旬采自云南省騰沖縣團田,采摘時果子顏色綠偏黃,鮮果采摘后去皮,低溫干燥保存備用。
試驗主要考查浸種溫度、鹽酸濃度、摻沙土壤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借助正交實驗表設計如下實驗方案。
實驗地位保山學院溫室大棚外空地,土壤為紅壤。將南酸棗果核隨機分4組,每組30粒。南酸棗每個果核有5個萌發孔,每個萌發孔下有1粒種子,理論上,每組有150粒種子。通過解剖多粒果核后發現,結構完好的種子在3~4粒/核,平均3.5粒/核,計算出其每組試驗為3.5×30=105粒種子。
按表1所設條件浸種3h后播種于對應土壤樣地中(播種日期為2016年10月15日)。播種間距10~20cm之間[9],萌發孔向上,覆土3cm[3],播種后澆足水分。播種后每隔2d灑1次水,被雨水沖開的果核要及時覆土。開始發芽后記錄初始發芽數、每天發芽增加數以及氣象狀況。
2 結果分析
播種后30d,種子開始萌發。將每天發芽數繪制于圖1。
圖1 南酸棗種子發芽隨時間的變化趨勢
從中可以看出:4組實驗中種子萌發數變化總趨勢基本一致。發芽數增加最快的時間在播種后的30~54d。尤其是記錄到種子開始萌發后的10d內,在播種后第54d之后曲線斜率減小,種子萌發增加率減小。其中,組2、組3的趨勢及各時期發芽數最為接近。組4初始發芽數與組1相同,但其后期發芽數數增加迅速,特別是在播種后第54d,其發芽率增加率達到了10株/d的速度;萌發數超過了組2與組3;之后一直高于其余3個組。而在所有試驗中組1的發芽數在整個實驗期間都顯著低于其余各組。
3 討論
本次試驗播種于秋冬季節進行,相對于其他研究在春夏季播種來說環境條件更不利。從實驗結果來看,組1發芽率雖然在4組試驗中處于最低水平,但其發芽率遠高于文獻記錄的野外自然情況。原因可能其他研究區野外條件惡劣,而本試驗區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緣故。
本實驗發現,種子經過39℃溫水浸泡,0.5%鹽酸和沙土播種等不同處理組合后,對提高南酸棗的發芽率有不同程度的幫助。其中,組4(39℃、0.5%的鹽酸溶液、沙土比1:3)處理條件下,其發芽率最高。說明在南酸棗種子繁殖育苗過程中,可以通過溫的稀鹽酸浸種處理和沙土播種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與相關文獻所述處理方法相比,溫稀鹽酸浸種處理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節約時間的優點,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博,林秦文.中國高等植物彩色圖鑒(第5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史紅.野生南酸棗汁的研究與加工[J].江西食品工業,2001(1):
12-14.
[3]吳君祥.南酸棗開發利用價值及其育苗造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19):231-232.
[4]盧洪霖,祝良林,黃利斌.南酸棗播種育苗試驗初報[J].江蘇林業科技,2003(5):29-30.
[5]邱瓊,楊德軍,王達明,等.南酸棗育苗技術[J].廣西林業科學,2004(3):149-152.
[6]黃天平.鈦元素對南酸棗種子發芽的影響[J].浙江林業科技, 1989(4):54-56.
[7]陳應彪,李光友,徐建明,等.南酸棗育苗及栽培技術[J]. 安徽農業科學,2014(10):2975-2979.
[8]肖水清.南酸棗繁育栽培技術研究[J].江西林業科技,1999(3):
19-20.
[9]朱雁,張季,田華林,等.南酸棗育苗技術及苗質量分級標準[J].中國林副特產,2010(6):38-40.
作者簡介:陳文華(1982-),男,云南騰沖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3S技術與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劉經倫,碩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