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愛平
摘 要:隴西縣水資源極度貧乏,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灌區農業用水需求量增加,工業用水量大幅度增長,制約經濟發展。
關鍵詞:水資源;調查;評價;保護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225
隴西縣水資源缺乏,解放前很少開發利用,沒有完整的水利工程。解放后,按照我國水利建設方針,大力開發利用水資源,堅持引蓄提并舉、開源節流,修渠建庫,打井配套,架設輸電線路,平整土地,使隴西縣水利建設逐年得到發展,由單一的自流渠道引水灌溉向井、提綜合灌溉、治河、防洪、工業用水、人畜飲水過渡。初步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對水資源的管理一直未引起重視。
1 隴西縣境內黃河流域分析概況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農業和城市需水量快速增長,農業、工業、生活用水過度開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根據水文站實測資料,從1985—1989年的5a中,文峰地區大面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平均下降7m,漏斗中心下降達11m。
隴西縣境內屬黃河流域,分渭河和祖歷河2大水系,渭河水系流域面積2358.76km2,祖歷河水系流域面積為50.24km2。主要產流支流有11條。其中渭河以南有科羊河、西河、南河、鎖峪河、遼西河5條。渭河以北有秦祁河、魚家峽溝、大咸河、妙娥溝、洗馬溝、波龍溝6條。隴西縣多年平均降水量432.2mm,年平均蒸發量1490mm,干旱指數2.1。隴西縣多年水資源總量16990萬m3,在現有自然、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可利用水資源10180萬m3,都是地表水。
隴西縣目前用水主要為農業、工業、生活及生態建設用水4部分。農業用水比例最大,其次為工業、生活、生態用水。2016年總用水量16500萬m3,其中工業用水8100萬m3,農業用水4978萬m3,生活用水900萬m3,生態310萬m3,。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0.88,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58%。
經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在現有灌溉技術和用水條件下,經計算農業用水現狀年總需水量9604.25萬m3,工業現狀需水量1062萬m3,生活現狀需水量1540萬m3,生態工程用水量840萬m3,總計萬13046.25m3。
2 根據分析結果,給出地下水可持續利用的意見及保護措施
針對隴西縣地表水渾濁,只能用于農業灌溉,地下水資源才是工業、農業、生活用水主要組成部分。十年久旱,河水斷流,地下水得不到應有的補給,農業、工業、生活爭相開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水井干枯,采補失衡。2000年9月水務局制定了《關于加強管理和保護地下水資源,保持隴西縣地下水可持續利用的意見》:嚴格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對所有取水戶取水點、取水層位和取水量嚴格審批,實行取水許可,對無證取水的灌溉井逐漸關停;劃定了禁采區,首陽古河床、西河大橋上下1km內,縣城至文峰古河床、文峰河大咸河河谷內,嚴禁再打新井。
為了加強對城區生活用水水資源保護,1997年5月以隴西縣政發(1997)50號印發《隴西縣城區飲用水源保護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城區生活用水水資源保護范圍;文峰鎮安家門至東四十鋪渭河右岸地區;文峰開發辦以東300m,魚家店以西500m,長安路以南500m,鐵路以南;城管西河橋500m,西河橋以下200m。水源保護區分為一、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位于一級保護區以外的其他污染。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向滲井、廢井、裂隙、溶洞、水渠、河道等傾倒有毒、有害的廢水和含有病原體的液體,不得堆放垃圾、廢渣;禁止放牧;禁止輸送污水渠道、管道及輸油管道通過本區。水源井影響半徑范圍內不準積存污水、修建糞坑、堆放廢渣、垃圾,禁止葬墓。二級保護區不得修建化工、電鍍、皮革、造紙、制漿、冶煉、有放射性等有污染的企業。禁止設置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流有毒廢棄物場站;不得使用污水灌溉農田,合理使用化肥,控制使用農藥。
2003年4月隴西縣被確定為全省第1批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縣,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確定了農業工業、生活節水試點,全面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通過節水型社會建設,使隴西縣水資源的承載能力逐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用水比例由2002年的79.2:5.9:12.6:2.3調整到2016年的76.6:6.3:13.9:3.2;灌溉水系數由2002年30%提高了0.58%。萬元GDP用水量由2002年的679m3下降到468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2002年330m3降到216m3,城市供水管網損失率由2002年15.6%下降到16%。
3 總結
隨著引洮一期供水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漳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及渠道改造工程完成并通過竣工驗收,隴西縣灌溉、城市、農村居民和工業用水得到很大改變,解決了大旱之年用水量缺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