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利
摘 要:對樹木的危害花布燈蛾是其中一種,每年秋末時節,幼蟲會集中在樹干的根部,在地表落葉下開始結蟲過冬。待明年春季3月下旬,幼蟲開始蘇醒出蟄上樹,以樹木新發的芽芽苞和嫩葉為食。等到6月份幼蟲成熟后在樹下作繭化蛹,之后成蟲開始產卵繼續以樹葉為食,為了更好地對花布燈蛾進行防治,本文通過分析花布燈蛾的特點,提出幾點防治措施,希望對花布燈蛾危害防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花布燈蛾;生物學特性;綜合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27
花布燈蛾作為一種常見的害蟲,又稱它為黑頭棟毛蟲,這種害蟲對樹木的為害是非常大。幼蟲蠶食樹木的芽苞和葉片,導致樹木不能正常發芽,枝條局部缺失水分,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如果不加以防治有可能會導致的樹木的死亡,春季正式樹木發芽的時期,經過幼蟲蠶食芽苞后的樹木不能及時發芽抽枝,遠看會呈現大片枯死的狀態,秋季幼蟲蠶食葉肉,遠看會出現白花花的狀態。吉林省在2011年花布燈蛾發生的面積為1.7萬hm2,涉及多個縣市區,中度發生面積在1.5萬hm2,重度發生更是達到了2.3萬hm2,對花布燈蛾的防治工作要時刻警惕,為樹木的正常生長提供保障。
1 形態特征
花布燈蛾的成蟲一般長度在10mm左右,兩翅展開在26~39mm左右。顏色屬于橙黃色,在黃色的前翅上有6條黑色的細線,由角區域呈現放射狀向前緣延伸,在近翅部分有1個V形圖案,位于中室部位較短。在外緣的后部分有2組朱紅色的斑紋,后角部位有3個小黑斑。后翅顏色為橙黃色,在雌蛾的腹端覆蓋著1層粉色的絨毛。其卵是淡黃色,形狀呈略扁的圓形,幼蟲的長度一般在30~35mm,其頭部為黑色,前胸、臀板及腹足基部為黑褐色,前胸被黃白色細線分成4片,胸腹部的顏色為灰黃色,每節都要數根白色的長毛。花布燈蛾的蛹形狀為紡錘形,顏色為茶褐色體長大約在10mm,腹部末1節有1圈齒狀突起。繭深黃色。
2 生物學特性
2.1 花布燈蛾的特性
幼蟲時是在樹下,在下樹過程中吐絲鋪設1條下樹通道,通常是由3條絲線組成,在幼蟲下樹后準備越冬時,會在樹的根部群集在一起,在落葉層下結蟲苞準備過冬,在次年春季3月下旬氣溫上升至8℃,過冬的幼蟲開始紛紛出繭并重新分成數個小群,向樹干上及枝條移動,幼蟲在黃昏時出蟲苞,對樹木新芽進行蠶食,導致新芽干癟。在嫩芽盛發的5月份,幼蟲會繼續對幼葉進行蠶食,導致樹木不能正常的進行抽葉,影響正常的生長,在幼蟲成熟的6月份,幼蟲會爬到下樹干,在樹木根部進行作繭化蛹。蛹會在7月上旬化成成蟲,成蟲時間一般是在上午,成蟲白天在樹葉的背面停息,黃昏后交尾,在樹冠的中部進行產卵,卵的表面上覆蓋有雌娥脫落下的粉紅色絨毛,卵塊上的產卵粒大約在170~280粒左右。成蟲后的花布燈蛾具有明顯的趨光性,壽命時間在7~10d。卵期時間在8~20d,在幼蟲卵化時會咬開卵殼,群集在卵塊周圍進行結苞,結苞后會在其小樹枝上進行吐絲固定,防止掉落。幼蟲會潛伏在蟲苞內,黃昏出來進行取食,每個蟲苞內大約有2000多幼蟲,最多時可達到10000多,待到10月份氣溫下降在10℃以下時,幼蟲會開始下樹越冬,在樹根部位落葉層下結蟲苞潛伏越冬.
2.2 危害特點
花布燈蛾的危害主要有2個方面:在幼蟲時會在樹干基本、枝條葉背出進行吐絲,結成蟲苞群居潛伏在內,黃昏后群體覓食,從樹干底部開始排列整齊進行取食,取食完成后返回至蟲苞,幼蟲會在樹木萌芽時進行蠶食,蠶食過后萌芽干癟只剩空的芽苞,在樹木進行大量抽葉時,幼蟲會處在暴食階段,在及短的時間內造成樹葉全部吃光的景象;在幼蟲發育階段,在一齡階段時幼蟲會在卵塊下開始吐絲結苞,不再出去取食,在蟲苞內對樹葉進行蠶食,在二齡階段,幼蟲開始出去取食,1d需要取食2次,上午下午各1次。取食過程中以縱隊形式排列,進行統一的取食,1個蟲苞內的幼蟲一般都在1個樹葉上取食,高齡幼蟲一般分布在2~3片上。
3 對花布燈蛾的防治措施
3.1 人工防治
在秋季幼蟲越冬到早春3月份之前這個階段,可以發動群眾進行蟲苞的收集,對收集的群眾進行一定的補償收購,集中銷毀收集到的蟲苞。
3.2 黑光燈誘殺懷卵成蟲
花布燈蛾成蟲具有趨光性,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在成蟲羽化期。在林間布置黑燈光來誘殺懷卵的成蟲,最大限度消滅懷卵成蟲。
3.3 林間放煙防治初孵幼蟲
1~2齡的花布燈蛾,在8—9月份這個階段,蟲子的密度會達到最大,可以利用苦參堿煙霧進行放煙防治,藥量控制在12kg對幼蟲的防治效果更明顯。
4 結語
花布燈蛾對樹木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及時進行防治工作,會導致樹木不能進行正常的抽葉,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席忠誠.花布燈蛾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技術[J].甘肅林業科技,1999(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