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仁
摘 要:農作物種植病蟲防治工作,是農業種植管理的重要環節,對農業種植的收成產生直接影響。基于此,本文結合現代農業玉米種植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病蟲害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為我國農業種植防護工作的開展提供預防指導。
關鍵詞:玉米種植;病蟲害問題;預防與治理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29
我國是世界上的農業的大國,擁有良好的農業種植自然條件,以及不斷創新的農業種植技術。為了全面引導國內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做好現代農業產量不斷提升,就必須重視農業種植中存在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實現農業種植保產、保收工作有序實施。
1 玉米種植常見的病蟲害問題
現代玉米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種類包括:玉米斑病、絲黑穗病、地老虎、玉米螟、以及黏蟲等。這些疾病的發病時間與玉米種植、授粉、坐果等各個環節都相互關聯,不同形式玉米種植病蟲害,會對玉米的根、葉、果實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玉米斑病主要是在玉米葉片上形成1~3cm的斑點,由小逐步擴大;地老虎則是地表細菌、幼蟲直接侵入玉米根部,阻止玉米成長的營養傳輸與吸取,導致玉米根部潰爛,最后干枯;而玉米螟則是直接侵入到玉米果實的核心,對已經形成的玉米粒侵蝕,造成玉米果實破損。因此,為了使玉米種植過程中,病蟲害防治工作取得有效的成效,應做好全面性防護[1]。
2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
2.1 玉米病蟲害防治針對式開展
玉米病蟲害防治對玉米的收成產生直接影響,為了減少玉米病蟲害的侵害,農業種植人員應做到常見玉米病蟲害的針對性防護,在玉米種植過程中,及時進行玉米秧科的疾病檢查與預防。本節針對常見的玉米病蟲害問題提出具體的治理措施。
如果農民發現玉米種植葉片上有青灰色、或者褐色的青死斑,需要適當調節玉米種植區域的地表濕度,減少玉米生長過程中的澆灌次數,實現玉米成長中水分、溫度環境的有效調節,破壞玉米斑病的傳播速率,再將受損的葉片清除,避免病源繼續傳播。
如果玉米種植過程中,出現玉米種植某一區域玉米果實穗比其他區域果實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頂部沒有較大的成熟花絲抽出時,說明玉米已經患有玉米絲黑穗病。種植人員可以采取深翻、輪作的方式,增加玉米土壤的透氣性,也為土壤中增加的農家肥提供充足的氧化環境,減少玉米地表營養供應中殘留的孢子卵,降低玉米種植中營養供應鏈的侵害,這也是解決玉米種植病蟲害的有效措施。
玉米種植受到地老虎侵害時,玉米種植區域翅膀暗褐色小蟲增加,或者在玉米莖和葉上附有圓形小顆粒時,種植人員可以采取誘餌的方式,將玉米中隱藏的蟲卵或者蚜蟲全部引導出來,然后采用濃度為10%的除草劑對玉米植物和種植地表一同進行害蟲處理。值得注意的是,玉米滅蟲時,應將藥劑的噴灑重點放在地表,玉米桿上的藥劑控制在20%~30%即可,這樣才能夠達到既有效治理害蟲,又減少藥劑對玉米成長損害的效果。
2.2 玉米病蟲害防治階段性管理
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有序推進,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做好階段性的完善對接。玉米病蟲害防治在玉米種植前,對經常種植玉米的土壤進行綜合的輪作、翻耕,增加玉米土壤的透氣性,玉米地種植前的輪作、翻耕,能夠提升玉米地土壤的松弛度,而紫外線能夠殺死寄生在土壤表層的蟲卵,可以達到預防玉米種植后期土壤病蟲侵害的問題;玉米病蟲害防治在播種、授粉、坐果期間采取藥物控制。一般而言,種植人員在播撒玉米種子時,也會適當施加尿素、復合肥等營養肥料,時刻保持玉米種子生長、發芽過程中的自身免疫能力,玉米幼苗疾病抵抗能力增加,能夠有效對抗玉米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的侵入威脅,降低玉米種植細菌性疾病發生的機率。種植人員也要在季節交際期間,應用樂果或者敵敵畏等害蟲防治的藥物進行滅蟲,盡量破壞玉米成長期間害蟲成長的環境,這樣也可以達到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的效果。
2.3 玉米病蟲害防治綜合預防
玉米種植是我國農業種植的主要農業作物之一,做好玉米病蟲害防治分析,結合該區域玉米種植的發病信息記錄,對當地玉米病蟲害問題進行綜合討論,尤其是那些玉米種植中經常出現的病蟲害問題,要作為玉米病蟲害防治綜合預防的重點研究部分。當地農民也要不斷借助電視、電腦等新技術,學習科學性的玉米病蟲害防治措施,使玉米種植工作能夠實現因地制宜式的開展,這都是綠色農業實踐開展的代表[2]。
3 結論
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探討,是現代化農業種植研究的參考理論。在此基礎上,為了有效解決玉米種植常見的病蟲害問題,應做到堅持玉米病蟲害防治工作針對性實施、病蟲害處理階段式開展、以及提升玉米種植人員的綜合預防能力三者的有機融合。因此,淺析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為我國現代農作物種植提供了更權威的實踐借鑒指導。
參考文獻
[1]王明軍.玉米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河南農業,2017(26).
[2]袁瑞.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探討[J].南方農業,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