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農業大國,多年來利用農藥來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是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捷徑,而其毒性大和殘留時間長的致命弊端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發達國家常常通過農殘設置綠色壁壘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這直接導致了我國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近年來全國各地推進了綠色防控工作,強化“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
關鍵詞:病蟲害;農藥綠色防控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35
1 農藥使用現狀
據煙臺市植保站 2015年植保專業統計,農藥數量為9341.4t,其中殺蟲劑3066.45t,占總用藥量的32.51%;殺菌劑4307.41t,占總用藥量的45.67%;除草劑1581.36t,總用藥量的16.77%等。農藥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次數多、成本高的問題,例如保護地黃瓜平均用藥41.3次,1024.3元/667m2,保護地番茄平均用藥49.8次,855.5元/667m2。
2 病蟲害綠色防控主推技術
2.1 理化誘控技術
昆蟲性信息素(性誘劑、性迷向素等)防治害蟲技術,防治的害蟲有菜蛾,棉鈴蟲,玉米螟,蘋果蠹蛾,茶毛蟲等,針對膠東地區種植廣泛的梨、桃子等果園的頭號敵人——梨小食心蟲等。
2.2 殺蟲燈誘控技術
例如頻振式殺蟲燈可減少用藥成本、節省防治害蟲投入的勞動力成本,誘殺害蟲超過1500種,可以誘殺對象包括鱗翅目的小菜蛾、棉鈴蟲、地老虎等,鞘翅目的金龜子、天牛、跳甲等以及雙翅目的蚊子、蠅等。
2.3 色板誘殺技術
黃色板:蚜蟲、斑潛蠅、煙粉虱等;藍色板:薊馬等小型昆蟲。這種技術簡單易行,由此廣泛使用于溫室、大棚、苗圃、果園、養殖場、水果蔬菜冷藏庫。防治效果達到90%以上,殺蟲劑用量減少95%以上。每個大棚按放置20~25塊板計算,成本40~50元,可節省農藥投資146~185元。
2.4 防蟲網和銀灰膜避害技術
防蟲網覆蓋栽培是通過覆蓋在棚架上構建人工隔離屏障,將害蟲拒之網外,切斷其繁殖途徑,從而有效控制各類害蟲,防蟲網價格便宜,壽命較長,防蟲網具有透光、適度遮光、通風等作用,生產出的綠色蔬菜安全、衛生,比普通菜售價高,并且一年中生產的茬數越多,使用時間越長效益越高。可以防治菜青蟲、菜螟、小菜蛾、蚜蟲、跳甲、斜紋夜蛾等的傳播及預防病毒病傳播的危害。
2.5 生物防治技術
2.5.1 利用微生物防治——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術
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將近幾十種捕食螨已經實現了商業化生產,并在溫室中得到了廣泛使用。捕食螨控制害蟲(螨)安全、環保,控制時間長,具有明顯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可捕食葉螨、癭螨、薊馬、線蟲等。
2.5.2 利用寄生性天敵防治——赤眼蜂釋放技術
據報道大連市每年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積在1333~1667km2,平均防治效果均達到了70%以上,每年可挽回玉米損失6000~7000萬kg,投入產出比接近1:20。
2.5.3 利用捕食性天敵防治技術
可以保護和利用天敵,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害作用,例如麻雀、啄木鳥等捕食害蟲的不同蟲態;貓、黃鼠狼、貓頭鷹、蛇等捕食鼠類等。還有瓢蟲、青蛙、等人類的朋友。
2.6 生態調控技術
2.6.1 選擇抗病蟲品種
購買經檢疫合格的種子,防止傳入危險性病蟲害,選擇抗病蟲性強、抗逆性強、且適宜當地氣候、土壤和季節種植的種類及優良品種,在種植前要進行種子的處理和消毒并且對土壤也要進行消毒處理。
2.6.2 采用輪作和間作套種、降低種植密度等栽培措施
采取前后兩季種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鄰2a內種植不同的輪作復種方式,這樣有利于減輕與作物伴生的病蟲的危害,合理輪作也是防除雜草的重要途徑,例如經濟作物與豆類、綠肥作物輪換;稻田的水稻與旱作物輪換。在棉田周圍種植8~10m苜蓿帶,棉花套種玉米,棉花間種高粱,棉花間種油菜,棉花間種綠豆。
2.6.3 果園生草覆蓋
果園生草就是在果樹行間種植一些有益草種,生草為天敵棲息提供了豐富的食料和適宜的生活場所,這有助于增加天敵種類和數量以達到控害的目的,有利于降溫保濕,防止水土流失和夏季抗旱。果園內可以種植白花霍香薊、扁莖黃芪等,形成良好的果園小氣候環境,在果園面積較大的地區開展果園種草結合養畜,還會收到較好的經濟效益。
綠色防控是以保護農作物、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為目標,采用農業防治、物理、生物防治、生態調控及科學合理、安全使用農藥技術,有效控制農作物的病蟲害, 確保農作物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是持續控制病蟲災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楊普云,熊延坤,尹哲,等.綠色防控技術示范工作進展與展望[J].中國植保導刊,2010,30(4):37-38.
作者簡介:徐寧(1974-),男,山東煙臺龍口人,本科,畢業于山東農業大學農學系,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服務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