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群
摘 要:與其它農作物相比,玉米既是高產糧食作物,也是營養豐富的飼料作物和良好的工業原料作物。由此可見,玉米具有較高的綜合利用價值。但是,在很多偏遠農村,進行玉米種植時往往面臨高投入、低回報等問題,不僅給農民帶來很大困擾,也限制了地方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鑒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提高玉米產量,保障玉米種植節本增效的栽培技術要點,旨在為玉米種植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玉米;高產;節本增效;栽培栽培;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78
前言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及總產量僅次于小麥和水稻。除了食用價值以外,玉米的可開發產品最多,且玉米的籽粒和秸稈還是優質的飼料。因此,加強對玉米高產種植的研究,對推動我國糧食生產業、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因此,本文對玉米高產節本增效的配套栽培技術要點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玉米高產節本增效的配套栽培技術要點
1.1 良種選擇
在我國北方,生產上推廣的玉米雜交種子有很多,例如適宜山東、河北、安徽、北京等地種植的鄭單958,適宜廣西種植的正大619以及適宜在東北三省種植的遼單565等。從經驗來看,結合地區土壤條件,選擇優良雜交種是提高玉米產量較為經濟有效的方法。因此,為了提高玉米的產量,在選擇良種時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以栽培制度為依據。選擇生育期適當的種子,例如北方玉米有3種生育類型,分別是春播、套播和夏播。適用春播的種子應該保持其生育期在120d左右,即晚熟品種;適用套播的種子是生育期在95~115d的中熟品種;生育期在80~95d的早熟品種適用于夏播;考慮種植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良種選擇的適應性。一般情況下,玉米種植區包括兩類,分別是土壤肥沃、肥水充足,生產管理水平高的地區和土壤貧瘠、肥水不足的低生產水平種植區;種子必須是良好的抗病蟲品種。玉米病蟲災害是導致玉米產量不高,生產成本加劇的重要因素,因此,選擇抗病蟲的良種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上述基本選擇原則以外,還要結合對玉米的使用需求,選擇基于不同經營目標的品種[1]。
1.2 播前準備
播種前準備包括整地、種子處理和合理密植3部分內容,是影響玉米后期種植效果的關鍵。玉米是高桿農作物,對土壤的要求不高,但是對肥水的需求量較大。因此,玉米種植地的土層要深厚,保持土層結構疏松,使其具備良好的肥水保持能力。種子處理發生在良種選擇之后,包括曬種、藥劑拌種和浸種。曬種時要選擇溫度適宜的天氣,避免在高溫天氣中,將種子放在水泥地或其它聚熱地爆曬。藥劑拌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治地下害蟲和絲黑穗病等,常采用3.88%甲基異柳磷、0.12%戊唑醇和10%福美雙。為了減少藥劑拌種對外界環境的影響,可以對種子進行必要的包衣處理。浸種是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率,選擇浸種方法時要結合土壤環境和種子的特性,合理選擇清水浸種、微量元素浸種等方法。合理密植是播前準備的核心環節,也是影響玉米生長的關鍵因素。為了保證種植間距設置的合理性,對于一些生育期短、桿矮和土壤肥力條件較好的區域,種植應密,反之則要稀。
1.3 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需要考慮播種時期、播種方式、播種量和播種要求等內容。不同地區在播種時間上存在一些差異,例如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適宜在5月進行播種,山東地區適合在4月中旬—6月中旬期間內進行播種。播種方式一般包括人工條播、點播和機械精良點播三種方式,隨著農業機械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用機械代替手工播種已經成為普遍。但是,部分地區仍然采用機械播種與人工播種相結合的播種方式。人工播種是為了彌補機械播種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播種設備的功能不斷被優化,科學播種設備將會完全代替人工,實現精準化播種[2]。
播種量要根據種植密度、播種方法和種子發芽率等內容進行設定。一般情況下,在密度大、種子發芽率低且害蟲嚴重的種植區域內要適當提高播種量。在播種時還要滿足以下基本要求。為了保證苗齊,分布均勻,必須進行足墑勻墑播種;覆土厚度與播種深度保持一致,避免存在過大差距;為了使種子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營養成分,要在播種后進行及時的鎮壓,使種子和土壤密切接觸。
1.4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按照玉米生產的不同時期可以分為苗期管理、穗期管理和花粒期管理。苗期管理的主要內容有灌溉澆水、追肥、病蟲防治和雜草環境的去除等。其中,灌溉頻率要依據天氣情況,旱天要結合玉米苗的生長適當提高頻率,雨水較多時則不需要進行灌溉。追肥要注意用量,尤其是尿素的施用量要適當,過多會影響到苗的正常生長,導致徒長引起倒伏,量少不利于肥料資源的吸收。病蟲防治的常用方法一般是噴灑農藥,用于減少地老虎、黏蟲等玉米幼苗期易出現的蟲害等。
穗期管理是保證玉米產量的關鍵時期,主要目的是為了堅實玉米秸稈,增大玉米穗,為玉米結粒奠定基礎。管理內容主要包括重施攻穗肥、科學灌溉和防治病蟲災害。玉米穗期對水量的需求較大,只有保證其吸收充足的水分,才能夠使其“茁壯成長”。但是,要注意水量要控制在適宜的范圍內,不要過多,引起地澇。穗期病蟲防治的主要對象是玉米螟和大小斑病,常采用3%辛硫磷顆粒劑防治玉米螟,采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防治大小斑病。花粒期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為了延長植株的綠葉期,增加玉米的結實率和重量。管理過程中要觀察玉米的缺水情況,適當澆水。防治蚜蟲危害,噴施適當濃度的吡蟲啉進行防治[3]。
1.5 病蟲防治
病蟲防治是玉米栽培管理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以選育和應用抗病品種為主,實施系列保護栽培措施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舉措。具體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注意田間平整,便于灌溉;輪作換茬;適期播種;種子處理;加強田間管理,增施肥料;必要時可進行生物防治。除了上述技術要點以外,選擇最佳時期進行玉米的收獲也是十分關鍵的因素。一般情況下,在玉米成熟以后的1周以后進行收獲比較適宜。玉米適時收獲掌握3個指標:苞葉疏松、灌漿乳線消失、籽粒黑層出現。
2 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發展方向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現代科技的日益革新,玉米高產種植技術也必然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筆者認為,玉米高產種植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將存在以下特點:種子的抗病蟲能力將進一步增加,病蟲防治過程可被省略。玉米種子的優化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根本,同時也是簡易其它管理過程的重要突破口;開發基于玉米種植的規模化土地,加強對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試驗研究,形成適用范圍更加廣泛的玉米種植技術;田間管理辦法規范化,生產出適用于田間管理的自動化設備,建立基于地區玉米灌溉的水利工程,解決灌溉難等問題。除此之外,在種子處理技術和播種量的設定等方面也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如研制出能夠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抗病蟲災害能力的營養液,培養專業的種子處理技術人員。播種量的計算可以采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過獲取種植區域環境和種子的相關信息準確計算播種量。技術的發展是不可預料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會給農民帶來更大的收益,促使農業經濟更好發展。
3 結語
本文主要從良種選擇、播前準備、恰當播種、田間管理、病蟲防治5個方面論述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并在其基礎上觀望了玉米高產技術的發展方向。玉米的綜合利用價值高,應用領域廣泛,加強對玉米高產技術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張麗濱.試析玉米高產節本增效的配套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與技術,2017,37(18):99.
[2]汪世峰.玉米高產節本增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J].北京農業,
2012(30):40.
[3]李軍.玉米高產節本增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1(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