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寶 謝淑紅 唐太平
摘 要:我國是水稻主要的生產國之一,也是最大的消費國,水稻在我國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保障水稻超高產,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之一。文章圍繞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展開研究,結合水稻超高產理論與技術研究現狀及現階段水稻超高產栽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以期為后進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水稻;超高產;問題;途徑;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83
綜合現階段國內外關于水稻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發展現狀來看,如何有效地結合水稻品種特征與生長特性,并通過改良水稻栽培技術,使水稻更好地生長,從而提升水稻種植產量,是實現水稻超高產栽培過程中需首先考慮并重點探索的一個問題。對此,文章從現階段水稻超高產栽培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著手,為尋找關于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提供相關思路。
1 水稻超高產栽培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關于水稻超高產栽培現狀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1 水稻個體和群體之間的矛盾
水稻個體生長與群體生長是一個既相互依賴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水稻生長過程中,大規模的水稻種植,能夠有效地保障土壤營養供給充分,對土地資源利用與環境資源保護等,都大有助益。然而,水稻群體的增長發展并不等同于水稻個體都能從中獲益,相反地,群體的增長會加劇水稻個體間的競爭,從而導致水稻個體的生長質量。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稻穗量多寡與稻穗粒大小,也存在著矛盾。即當水稻穗量減少時,成穗率會相對提升。反之,當水稻穗量增加時,其成穗率則相對降低。由此可見,要想進一步提升水稻種植產量,則應當平衡穗粒大小與穗量多寡之間的關系。
1.2 弱苗與弱秧的問題
水稻生產產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無疑在于水稻生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弱粒、弱苗、弱秧等問題。通過對水稻超高產試驗稻區水稻種植具體情況上看,存在若苗、弱秧問題比較嚴重。其主要原因在于試驗稻區開發利用時間較為長久,導致水稻栽培與試驗稻區水資源供應不足產生較大矛盾,從而導致長齡水稻發生遲栽情況。而一旦秧苗長期留在秧田中,既會導致秧田秧苗密度過大,又會加劇秧苗間的競爭,致使秧苗發育受到影響,出現弱秧、弱苗問題,從而制約水稻超高產的目標的實現。
2 水稻超高產中栽培途徑及技術探究
結合試驗地種植情況及水稻超高產種植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應當從以下途徑及技術措施加以優化,從而確保水稻種植產量達到超高產要求。
2.1 選擇適宜品種
適宜的稻種選擇,是實現水稻超高產目標的基礎,也是關鍵環節。在稻種選擇過程中,首先應當考慮水稻的分蘗能力,因為確保分蘗是水稻超高產栽培的一大前提。為此,在選擇栽培品種時,應當選擇分蘗能力較強的稻種,為后期水稻生長、發育奠定基礎。當水稻分蘗能力強時,在生長過程中更能夠長出發達的根系,從而幫助植株吸收更多的養分,進而達到水稻穗量與穗粒之間的協調發展。基于這一點看,也可以發現根系發達也是水稻超高產品種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根系發達并不單指根系的多與少,更包括水稻根系扎根深層土壤的數量與能力,當扎根深層的根系較多、能力較強時,根系所能獲得的生物量也就越大。超高產稻種還應當具備抗旱、耐早衰、強吸收、強吸肥等能力,只有具備此類能力,才能有效確保水稻更好地適應不同環境的生長需要,且達到快速生長、發育的目的。以上都是保障水稻超高產栽培的必要途徑。
2.2 完善田間管理工程
完善田間管理工作,也是水稻超高產栽培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途徑與技術。只有確保水稻田間管理工程符合相關標準,才能進行水稻更好的栽培與管理,在促進水稻生長的,也能達到保持土壤肥力與保護周圍生態的目的。改善田間管理工程,還能提升稻田灌排能力,有效解決水稻種植與水資源之間的矛盾,增加土壤排堿能力,確保土壤保持穩態,從而實現水稻超高產栽培。
2.3 加強對水稻超高產株型的培育
還應當加強對水稻超高產株型的栽培,且此項工作是水稻超高產栽培工作的重中之重。水稻超高產株型的培育工作。水稻超高產株型一般具有強的分蘗能力與強的環境適應性。前者在上文已有提及,即強的分蘗能力,能夠確保水稻在生長過程中汲取到更多的養分。后者主要在于使水稻能夠適應于不同種植環境下也能正常地生長與發育,從而確保水稻超高產的目標的實現。對于超高產株型,目前較為典型的是雜交水稻,且與普通株型相比,雜交水稻的優勢正在于其對不同環境強的適應性。
3 結語
水稻超高產栽培不僅有助于調整試驗稻區農業發展與農業結構優化,而且還能大幅增加農民種植水稻的收入,促進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此,加強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尹玉梅.論水稻超高產栽培的途徑與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