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摘 要:小麥是山東省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受到種植技術影響,其產量變化相對較大。本文希望從現實切入探討在小麥種植方面的優化技術,并對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進行解讀。
關鍵詞:小麥種植技術;優化;病蟲害防治;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88
1 山東省小麥種植優化技術解讀
根據山東農業大學的研究發現,在常規情況下小麥種植可采用精量播種,這對于小麥豐產非常有幫助,這是因為大量大范圍播種可能會造成小麥產量降低,但精量播種中所蘊含的帶狀模型則有一定的補償作用,可有效減輕小麥的內行少種,避免其對總產量造成負面影響。根據山東省小麥種植優化技術實踐結果發現,它可將小麥產量提升到110%左右,植株的病害倒伏率也有明顯降低(降低30%)。新技術對小麥種植有一定的節水促進作用,節水比例高于40%。
1.1 小麥種植優化技術的基本思路
從我國整體來看,對小麥的種植方式基本涵蓋2種:一年一熟與一年兩熟。具體采用哪一種方式要根據地方所受到的氣候因素影響與生態環境條件影響。一般來說適合于一年兩熟的地區就包括了黃淮平原地區或西南地區,而一年一熟地區則還分為春麥區與冬麥區。春麥區主要位于長城沿線北部,冬麥區則泛指我國北部地區。根據這一概念劃分,山東屬于冬麥區。
從對種植技術優化層面來看,山東地區必須明白自身存在熱量資源不足的天然局限性,所以該省最好采用混種與套種的方式以提高土壤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比如基于多種套種方式的靈活種植方式,和棉花、玉米、豆類等多種經濟作物一起種植,實施混作。一般來說,山東地區會選擇玉米與小麥進行套種混作,它的種植技術方式就是在收獲季節到來前,在麥田中實施玉米套種,通過這一種套種方式來避免二者出現生育期重合,有效降低在生長季節時間有限對于小麥作物產量的負面抑制,從傳統的一年一熟優化至一年兩熟,增加省內小麥產量,改變收獲模式。在該技術應用下,小麥的生長期會自然延后,而這讓它的抽穗期免于受到省內旱澇災害的自然災害影響。在套種過程中還可以采用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實施條壟套種。這里拿花生與小麥套種來說,它的技術優化就在于將花生種植于壟背位置之上,并在花生出苗后進行套種,科學確定套種時間,避免出現過早套種老苗問題,保證花芽分化始終有利。
1.2 小麥種植的日常管理與其它注意問題
因為冬小麥是山東省的主要小麥種植類型,所以他對于需水量要求較高,一般在550~600mL左右。種植者要根據實際種植技術標準來進行適當灌溉,確保土壤中水分充足且空氣擁有足夠濕度。可以考慮在小麥種植管理過程中澆入凍水,保證對地溫的有效穩定,且能夠起到促進小麥高產的作用。要做到“晝消夜凍”。要做好日常的田間除草工作,為了避免農藥殘留應該盡量少的選擇使用除草劑,一般可選擇生物防治或人工鋤草,配合人工疏松土壤以防止土壤在春冬兩季形成板結[1]。
2 山東省小麥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解讀
山東省因為處于平原地區,小麥種植會受到嚴重的病蟲害影響,為了有效避免病蟲害,應該從兩方面來探討分析它的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
2.1 播種階段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播種階段,針對小麥的病蟲害防治非常重要,可以提前將小麥種子用藥物浸泡一段時間,這樣能讓小麥種子在播種過程中不受到地下病蟲侵蝕,保證種子的發芽率正常穩定,更保證2次播種高效率,具體來講其主要要控制的病蟲害就包括了紋枯病、蠐螨等。浸泡法主要是利用到了化學藥劑稀釋作用,增加小麥種子的內部抗病蟲能力,驅趕病蟲害侵襲。
2.2 生長階段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在小麥生長階段,山東當地會在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病蟲害防治策略,例如地方冬小麥在進入春季返青拔節期以后,此時就必須面臨吸漿蟲與紋枯病的侵襲。在田間管理過程中應該主要以噴灑藥劑為抗病方式,做到每15d1次的地面藥物噴灑。而到了小麥的孕穗期與揚花期,就必須進一步強化監測管理,提高滅蟲工作強度等級。到了灌漿期要嚴控銹病、麥穗蚜與白粉病,可噴灑甲基柳磷乳油來預防上述蟲害,也可以在小麥反青時期為其莖部位噴灑紋紋枯凈可濕性粉劑也能有效預防病蟲害。
生物防治技術則更為環保,可利用自然界食物鏈的客觀規律來保護小麥生長,例如用繭蜂、瓢蟲來防治蚜蟲等,這樣可以保證小麥始終處于健康無干擾生長狀態,最終促成高質高產[2]。
3 總結
山東省作為我國冬小麥的主要產區之一,它應該不斷提高優化自身的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能力,保證小麥的出芽、出苗與存活率,保證其在各個生長時期都能得到科學穩定的培育技術支持,實現地方小麥高質高產。
參考文獻
[1]孫君.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J].北京農業,2014(18):
21.
[2]段春明.山東地區小麥種植技術優化研究[J].鄉村科技,2016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