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龍
摘 要: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不斷改善,對新鮮蔬菜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推動了大棚種植蔬菜技術的發展。本文通過蔬菜種植前的準備和播種后的施肥角度,來分析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并闡述了對大棚蔬菜病害的防治措施、蟲害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夠為種植戶種植大棚蔬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4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93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得到大范圍的推廣使用,為我國不同地區居民吃到反季節蔬菜提供了便利。但是大棚蔬菜的種植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常常需要天時地利與技術的恰當配合,不同地區的種植戶還要根據不同蔬菜的生長特性進行種植,采取各種病蟲害防治措施,才能不斷提高大棚種植蔬菜的產量和質量。
1 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分析
1.1 大棚蔬菜種植前的準備
在對大棚蔬菜進行種植前首先要考慮當地對于蔬菜的實際需求情況,要盡可能地選擇市場銷路比較好的蔬菜進行種苗種植。還要考慮到所要選擇的蔬菜種苗的抗旱性和抗病性,畢竟不同蔬菜種植區的作物生長情況都存在著差異。在做種植準備的時候要考察當地田間實際情況,最好選擇土壤層比較厚重難點區域進行大棚蔬菜種苗種植,這是為了方便種植戶在生長期可以頻繁的對種苗進行翻耕,增加土壤的使用率,提高種苗的存活力,減少對當地耕田資源的浪費。還要考慮其他與蔬菜種植息息相關的影響因素,比如采光、溫度、水源等,要確保當地的溫度能夠適宜所選蔬菜的種植和生長,并且還要保證大棚內的采光條件能夠滿足蔬菜的生長需要,避免因為采光不足而導致蔬菜成熟度不一致的情況發生[1]。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大棚地點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既要保證不會因為受到狂風暴雨的沖擊而損壞棚架,還要保證不會輕易被附近農戶飼養的家禽家畜闖入,造成啃食破壞蔬菜幼苗的情況發生。
1.2 大棚蔬菜播種后的施肥
施肥是確保蔬菜作物健康茁壯成長的重要條件,對于大棚內種植蔬菜的施肥要控制在合理的使用范圍內。為了保護當地農田生態環境,也為了不損害耕地的土壤肥力,要盡量選用天然的農家肥料來施肥,保證蔬菜的有機成分和天然無害性。比如農家常用的動物糞便或是植物的腐敗物,這些肥料的肥力高而且無公害,還能夠較好的滿足蔬菜生長期的養料需求,可以采用微生物肥料摻雜天然肥料的方式制作農家肥料,不會損害每種肥料中所具有的天然養分。施肥時要掌握好頻率,控制施用量和使用進度,根據不同蔬菜的生長情況施播不同的肥料。
2 大棚蔬菜種植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 大棚蔬菜病害的防治措施
土壤常常能為蔬菜生長提供一定的肥力,但也是多種病原菌的越冬場所。蔬菜根系中的分泌物和殘留的病根能使土壤逐漸失去微生物平衡,導致病原菌不斷增生,誘使蔬菜產生病害。而且棚室內舒適的溫度為病菌提供了安全越冬的條件,使得病菌可以周年發生或者在部分地區季節性流行,破壞棚室的蔬菜生產活動。針對病菌寄存在土壤中導致的病害,可以在幼苗定植前噴一次藥進行防治,保證種植在棚室內的蔬菜幼苗都是健康幼苗。在寒冷時節的夜晚,棚內空氣的相對濕度會達到90%~100%,一些熱容量比較高的蔬菜表面就會形成水膜,使得棚內的溫度升高,加劇病原真菌的萌發和繁殖,容易導致蔬菜幼苗的抗病性能降低,嚴重時會導致種植的蔬菜減產甚至絕收。對于空氣濕度過高而引起的蔬菜抗病性下降的防治,可以采取加強棚內通風,或是噴灑百菌清、綠亨二號等藥劑殺菌,降低因濕度問題導致的蔬菜病害問題。
2.2 大棚蔬菜蟲害的防治措施
大棚蔬菜種植中常見的蟲害主要是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或是小菜蛾等,對于小菜蛾的防治則主要可以在每年的5月和10月里使用,每667m2土地可以擺上1個性誘捕器,里面放置3個誘餌;斜紋夜蝶和甜菜夜蛾可以在7—10月使用,也是每667m2土地放上1個性誘捕器,內置一個誘餌即可。每個誘捕器以30m為標準間隔放置,要掛在棚架或者是木架上,原則是要比蔬菜高出30cm左右。另外春秋季節時每個月都要更換1次誘餌,夏季蟲害高發期則每隔20d就需要換1次誘餌。利用性誘捕器主要是為了誘殺雄性蛾,從而減少蛾的繁殖率,如果防治的范圍廣效果會更好。在用藥除蟲害時要因地制宜原則,避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并且針對不同蔬菜采取不同的除蟲害農藥,盡量不使用毒性強危害大的化學藥劑。并且要在幼蟲時期就開始著手防治,能夠加強藥劑的滲透率和揮發性,提高蟲害防治的效果。
3 結語
大棚種植技術的發展有效提高了我國農作物的產量,豐富了不同季節人們餐桌上的美食選擇,為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在進行大棚種植蔬菜活動時,要根據當地的水文氣候條件選擇蔬菜作物,在對作物進行施肥時要避免使用對環境造成污染的肥料,并且在除病蟲害時也要遵循盡早治理的原則,運用科學手段有效除蟲,減少使用化學性藥劑,增加蔬菜的有機含量。
參考文獻
[1]賈良.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業工程技術,
2016,36(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