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
摘 要:蠶桑業是我國傳統種植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受到勞動密集型技術要素的制約,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成本加大和比較效益優勢不明顯等影響,蠶桑產業面臨嚴峻考驗。本文圍繞蠶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從產業的區域化布局、產業結構調整、貿工農一體化構建和推進蠶桑產業的信息化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蠶桑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88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97
我國具有悠久的養蠶歷史,形成了規模化的養殖,成為部分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通過對部分地區蠶桑業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后發現,受勞動密集型技術要素的制約,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成本加大和比較效益優勢不明顯等影響,蠶桑產業面臨嚴峻考驗,成為阻礙本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實現蠶桑業可持續發展是未來該行業的必由發展之路,必須要圍繞上述幾點展開研究,尋找實現桑蠶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
1 積極理性引導蠶桑生產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
想要實現蠶桑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開展對蠶桑生產的區域布局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這需要國家和相關部門積極理性的引導。實際上,我國對蠶桑生產產業布局的調整工作早就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和實施了,而這項工作正式成為一項方針并加以實施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的。在全面地分析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之后,國家繭絲辦在對我國的蠶桑業進行規劃時曾提出,會逐漸減少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較快地區的農業用地,并大幅增加土地費用以及勞動力費用。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絲綢原料的迫切需求,實現蠶桑業的穩定和協調發展,對蠶桑業生產區域的布局工作必須要認真落實下去[1]。
在2000年的年初,國家繭絲辦指出,未來將會有計劃地引導繭絲綢原料和桑葉原料的初加工工業從原先的東部地區逐步向中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轉移,并對中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的蠶桑業進行大力的扶持,使中部地區和西北部地區能夠成為我國未來的優質蠶桑供應基地;而東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區則需要對現有的桑園面積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使蠶繭的質量能在當前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高,并大力發展絲綢深加工業,使其能夠成為高檔絲綢的后續加工出口基地。各地區應當積極地相應西部大開發戰略,及時、有效地對蠶桑業的行業結構進行調整,使其能夠和國家的政策方針良好地結合起來,完成“東桑西移”的工程。
2 大力研發應用實用科學技術,實現蠶桑產業的現代化
我國蠶桑產業雖然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但依然脫不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范疇,機械化、半機械化的程度太低,雖然近幾十年,研究推廣了許多省力化養蠶技術,開發了部分養蠶機具,但在適用性和實用性方面仍然很欠缺,沒有形成省力化或機械化的栽桑養蠶技術體系,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大批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達移,造成勞動力資源的匱乏,蠶桑產業的傳統效益比較優勢不再,江浙沿海蠶桑產業急劇下滑,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江蘇的太湖流域、通鹽地區等。這就必須對傳統的蠶桑產業進行一次大的變革,變革的核心就是以現代高新技術實現蠶桑技術的革新。開展從栽桑到養蠶的機械化、電器化,引進人工智研究的最近成果,以機械代替人力,以規模化經營代替小戶的分散經營,建設專業化服務組織,實現蠶桑產業的分工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蠶桑產業效益優勢。
3 信息支撐,蠶桑產業高效運轉的平臺
如今,蠶桑業的發展已經迎來了信息化的時代,而蠶桑種的相關信息和資料也應該進入到信息化的管理軌道上。蠶桑是一種相對特殊的農業產品,蠶桑的優良特性只會在較為適宜的自然條件和地域環境下才會發揮出來。因此,如果擁有蠶桑品種的信息檔案作為信息支持,那么用種單位自然就會快速地找到最適合當地的蠶桑品種。目前,我國的蠶桑品種采用的是3級繁育4級制種的制度,而建立了蠶桑品種的信息檔案之后,蠶桑育種單位和蠶桑種場、絲綢廠之間就會實現相互合作,共同演化為一個利益共同體,這樣一來,蠶品種的選育及改良工作也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蠶桑的質量自然會得到顯著提高,并且也能夠從根本上杜絕各大蠶種場之間的不正當競爭。因此,加強對絲綢市場的調研工作,及時掌握與蠶桑有關的供求關系及價格變動作為信息支持,是實現蠶桑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2]。
4 結語
實現桑蠶業可持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對各種影響桑蠶業發展的要素進行控制,才能更好的打破屏障,實現桑蠶業的跨越式發展。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深化桑蠶產業體制改革、調整產業布局、做好信息支撐是實現桑蠶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對于相關人員而言,必須要圍繞上述3點展開分析,尋找改進策略,努力將現代化思想應用到桑蠶業發展中來,為實現桑蠶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梁珊珊.漢濱區蠶桑產業標準化研究與對策[D].蘭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2]傅淑清.紹興市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