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花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環境面臨著威脅,而進行造林建設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方式和條件。在造林的過程中,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和和管理都直接影響造林的質量。造林是進行林業建設的關鍵環節,而林業的發展受到造林的成活率和質量的直接影響、本文主要闡述了提高造林質量的措施,提出了提高林木成活率的方式。
關鍵詞:造林;質量;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158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國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漸的增強,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環境改造,其中植樹造林就是一方面,而且國家將植株造林上升到重要的位置,重視植樹造林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和協調發展。但是在進行植樹造林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造林質量問題和管理問題等,這些對植樹造林的發展造成直接的影響。因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造林活動,不斷提高對植樹造林的管理,實現森林質量的提升。
1 提高造林質量,確保成活率的措施
1.1 科學的規劃
在進行植樹造林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即因地制宜的原則,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樹種的合理搭配,針對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樹木品種,如可以進行灌木、喬木的合理大搭配,避免選擇一種的樹種。采取集中的原則,不同的地區進行造林的任務是不同的。從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角度出發促進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開發土地的使用潛力,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自然優勢,促進森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實現。
1.2 根據樹種選擇合適的地并適當整地
對一些荒山和荒地進行整理,通過人為的作用實現泥土的熟化,對泥土的物理性狀進行改變,實現保水性能的實現。整地直接關系到造林的質量,尤其是整地需要密實。需要對平地和荒地做好調研工作,進行因樹制宜的整地。把握好整地的時間。一般在造林之前。適地適樹:選擇適合的時機栽培樹木,樹木生物特征和地質條件進行結合,挖掘生產的潛力,實現林業產品的增產增收。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對種植地區的環境、土壤等樹種的生長條件進行調查,建立聯系。進行造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利用木料,因此在保證質量的前提條件下提高樹木生長的質量,實現增收的效果。但是在一些土地上,無論樹種怎樣發展,是否適合樹木的生長,都使用同一個造林模式,即將油松和落葉松進行混合,沒有進行因地制宜的選擇種樹的模式,這樣做的原因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因此,想要更好地實現種樹的效果,達到造林的目的,取得生態和社會效益的話,應該進行樹種的選擇,因地制宜選擇樹種,實現林木的豐收和發揮林地的生產潛力。
1.3 挑選優秀的樹種,實現良種壯苗
通過生產實踐的作用進行良種育苗,適合本地區的生長條件,具有生長快、材質好、抗病能力強和繁殖能力強的為良種。因為樹種的選擇直接影響林地的質量和數量。如果選擇好的樹苗的話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進行良種的選擇之后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進行栽培,重視科學的管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和手段對營林技術進行豐富和積累。造林中使用的種苗必須經過認可之后才能種植,有合格的標簽。提高造林質量的基礎是進行良種的選擇,
1.4 對樹林進行良好的撫育管護
在進行造林之后需要進行養護。在進行造林之初需要經歷緩苗、扎根、生長并慢慢進入速生的歷程。進行幼苗撫養的任務是為了創造優越的環境,在幼苗生長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水、陽光、熱和水的需求,保證生長中需要的養分,進而實現造林的成活率。進行撫育的內容有補植、澆水、封禁管護、松土除草、扶苗培土、間苗定株、平茬、修枝、水肥護理、病蟲害防治、叢林防火等內容。在進行造林之后需要對其進行封閉的管理,可以找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看護,還可以通過圍起來的方式進行看護。重視生物防治,對于一些益蟲要注意保護,通過益蟲的作用實現對害蟲的消滅。如果發生重要的病蟲害的話需要進行機械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理。
1.5 選擇合適的栽植密度
種植密度是在一定的單位面積上,保留一定數量的植株。造林的用途不同,因此造林種植密度也不同。如果是生態林的話應該遵照生態的效果進行種植。如果是商品樹林的話需要考慮林地的經濟效益。在一般的情況下生態造林的密度小于商品林地的密度。
2 結語
為了實現林地的質量,提高造林的成活率,應該做到細心整地、良種育苗、精心栽培和增強管護等,注意樹種之間的混交。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林地的生長速度和質量,體現造林的功效。整地是進行植樹的基礎,依據本地區的自然特點選擇種樹的模式是核心,進行良種育苗是保障,提高技術措施是必要的條件,各個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構成一個整體,對哪個環節都不能忽視。因此為了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不斷加強營林的知識,進行科學的管理,還應該有長遠的眼光,依據不同的地區特點選擇適合的林業發展模式,不斷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小萬.培育優良種苗對林業產業化的重要性[J].科研,2015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