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林場屬于林業生產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組成,為我國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我國國有林場的長遠發展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程度,也深刻體現林業產業科技創新以及林業的現代化。在新時期林業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深入探討我國國有林場的林業資源能否達到可持續性發展,已成為相關單位重點研究之議題。
關鍵詞:國有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趨勢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175
1 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的目標
1.1 社會目標
關于森林資源的核心目標,則是給人們提供全方位的相關產品或原材料,森林資源完成可持續經營的發展還能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人們的收入,對環境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最大程度上實現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1.2 經濟目標
森林資源實現可持續性經營能大大提高經濟增長的幅度。主要原因是森林資源,也就是指能為社會供給大量豐富的林業產品,還能進一步促進相關工業、產業的發展;森林資源達到可持續經營的狀態還能夠為廣大林場通過經營一些林產品而賺取穩定的經濟收益,這在某種意義對林場的環境有極大的改善,還能持續更新樹木的種類,為林業長遠經營和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并創造全新的發展動力。
2 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2.1 改培天然次生林
目前,我國個別林場中天然次生林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林木生長速度放緩、林地資源利用度不高以及單位面積上積蓄量較少等方面。在這種條件下,就急需對天然的次生林運用改培的方式。該方式的關鍵手段則是近自然森林的經營方式,具體做法是確保林場中的良好樹木種類,然后將不健康的樹木剔除,最終實現優化森林生態屬性的目的。
2.2 培育針葉樹種大徑級材
嚴格遵循“因地植樹”的原則,培育的高度超過26m、直徑為超過50m的主林層樹木。在采取該方式的過程中,運用的核心手段就是針對針葉類樹木的生長態勢以及其在生物學中的表現特征,通過多次篩選的步驟將良好的樹木保留,由此導致森林的密度逐漸降低,再根據不同時期完成對樹木的修剪工作,進而培育出無節的優良木材,有效完善林場生物的多樣性,不斷形成喬木、灌木、草木等多種樹木相互結合的立體式森林資源組成,提高林場的林分質量、景觀品位和森林的3大效能。
2.3 科學培育后備資源
針對我國北方國有林場造林地稀缺的問題,采用科學合理的有效措施進行改造。具體做法是在造林過程中,采用較強耐受性的樟子松等樹種,使用高規格的優質容器苗,然后對造林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監管,栽培時培土撤桶栽植,從而有效增加造林苗木成活的可能,容器苗被運輸時強調一定委派專人駕駛專車完成運輸,保障在運輸中的所有環節都科學且符合規范,最大程度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2.4 建立森林動態監測系統
建立森林動態監測系統,對森林的動態進行實時監測,一旦森林培育期間出現任何問題都要能立即發現并給予解決。為了使監測資源能盡量節約,避免更多不必要的浪費,可以選用那些檢測后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作為撫育的區域。所以,創建全面的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系統,指的是能第一時間對地理信息系統中的重要數據進行更新,還能自動且準確地分析出某一段時間內監測積累的海量數據。
3 發展模式
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模式主要目標是,在“近自然森林經營理論”的正確引導下,再綜合林場本身存在的自然條件、林地的資源、經營的模式等目前現狀,形成1套最適宜當地林場的經營模式,培育出眾多良好的森林資源,使得森林所有生態屬性持續發揮。以此優化了林業產業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以及提升森林的生態效益。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模式的主要措施是3點:注重資源的培育,對林木的數量、質量給予高度重視;創新經營模式,種植混交林;設立經營的終極目標,對多功能森林進行重點經營;調整經營方略,建議從粗放型經營不斷轉向集約型經營。
4 結語
要發展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就要走市場經濟的道路。在確保森林資源不被破壞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多重利用。按照市場需求,對森林實行資源的采伐與培育,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國有林場還需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入在生態資源的引進以及建設等方面,更高效地達到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祝江云.我國國有林場改革與可持續發展構思[J].科技資訊,
2010(6):144.
作者簡介:李學峰(1968-),男,遼寧凌源人,林業高級工程師,大專,研究方向:林業技術及苗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