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艷 曹永慧 趙立梅 張艷華
摘 要:馬鈴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有著極高的營養價值,在人們的日常飲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馬鈴薯雖然在種植規模上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品種混雜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采用高產栽培技術,重視馬鈴薯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促進馬鈴薯優質高產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123
馬鈴薯,茄科茄屬多年生草本塊莖植物,是全球普遍種植的一種糧、菜、飼、工業原料兼用的農作物。馬鈴薯富含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質、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以及多種金屬元素等,是營養豐富的糧食與蔬菜,也是我國最具有發展前景的經濟作物之一。
1 馬鈴薯栽培現狀
目前,馬鈴薯雖然在種植規模上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品種混雜,嚴重制約著產量和品質,經濟效益難以提高。影響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因素有抗病毒品種缺乏;育成品種抗病性、抗逆性等能力不強;播種時間難以掌握;種植密度不合適;栽培措施不當;肥料施用上,氮磷鉀的投入比例不當;施用農藥導致產品和環境污染;病毒病害嚴重等問題。因此,在大力推廣優質品種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快速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顯得格外關鍵。
2 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
2.1 選擇優質品種、科學處理
在品種選擇上,根據當地的市場需要、消費習慣和產品用途全面衡量選用適合的具有本品種特性的優質脫毒種薯,選擇抗病性及抗逆性好的品種,以實現高產高效的目標。在薯塊的選擇上,應選擇完整、表面光滑、無病蟲害,無創傷的薯塊。選擇優質種薯是實現馬鈴薯高產的前提[1]。
在播種的前兩周,將馬鈴薯種鋪在有陽光的地方,依靠自然光曬種。在催芽前1~2d將馬鈴薯種用0.1%的高錳酸鉀或75%的酒精消過毒的切刀沿頂芽向下縱切,大概種薯切成30~40塊/kg。用500倍液多菌靈液對薯塊進行浸種消毒,20~30min后撈出放在陰涼通風處晾4~8h。然后進行種薯催芽,使薯塊提前打破休眠期,等待播種。
2.2 整理土地、播種時期
馬鈴薯的根系穿透能力弱,種植馬鈴薯宜選擇蓄水保肥能力較強、通氣性良好、土壤疏松、抗旱性高的砂質土壤。一般情況下,土質越疏松,根系發育越好。深耕整理土地有助于增加土壤的通氣性,保持土壤肥力,早期深耕整地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
馬鈴薯可以適當早播,播種時土壤溫度在8℃左右。馬鈴薯不耐高溫,應依據氣候特征和結薯期來確定最優的播種時期。過早播種常遇到冰雪,遭遇霜凍的危害,致使幼苗生長不良;播種過遲,遇到高溫宜發生病害及早衰,導致產量下降,影響經濟效益。因此,適時播種對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肥水管理
在施肥過程中,如果氮、磷、鉀的投入比例不合適,就會影響產量從而影響經濟效益。馬鈴薯對N、P2O、K2O的吸收比例為1:0.5:2.12,吸收鉀肥最多,其次是氮肥,磷肥吸收最少。在整個生育期,前期容易缺氮,后期要注意追施鉀肥。因此,馬鈴薯栽培的最佳施肥方法是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多施鉀肥。
2.6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也是提高馬鈴薯產量的關鍵步驟,在馬鈴薯生長過程的每一環節,都必須重視病蟲害防治工作。病蟲害可以引起馬鈴薯品種退化、品質降低、產量下降等問題。在生產上采用脫毒種薯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手段。平時注意檢查,一旦有病蟲害發生,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及時拔除病株,從而降低危害,減少經濟損失。
2.7 收獲
當植株葉片開始變黃枯萎時,薯塊已經停止生長,為了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應該及時收獲。若收獲過早,莖塊沒有完全成熟,產量較低;收獲過晚,則可能導致二次生長。收獲前7d不再澆水,否則不利于塊莖儲存。收獲后放在陰暗通風處,避免陽光暴曬,造成品質下降。
3 發展對策探討
3.1 選育優質品種
強化育種工作,加快新品種的研發,品種選育要根據市場的需求,抓好優質品種的引進和選育工作,成立標準化、專業化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提高種薯質量,為馬鈴薯生產提供優質種源。
3.2 實施補貼政策
積極擴大良種應用,可以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脫毒種薯成本比較高,農民普遍使用自留種,影響了脫毒種薯的推廣和應用,政府對農民購買馬鈴薯優質脫毒品種施行補貼政策,可有效加快脫毒種薯的推廣和應用。
3.3 加強科技示范、科技培訓
建設馬鈴薯高科技示范園區,建立符合產業要求的標準化生產基地。科技入戶,對新技術進行示范和培訓,加強對農民的知識培訓,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基層農技機構耐心引導農民選擇合適的品種。
參考文獻
[1]黃艷嵐,劉明月,周虹.品種及栽培措施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09(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