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園春 丁寧 崔辰
摘 要:利用常規氣象資料及玉米資料,采用對比分析方法,對棗莊市2017年夏季異常氣候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2017年夏季氣候整體上弊大于利,6月中下旬的高溫干旱疊加、7月高溫強降水疊加、8月上中旬持續強降水成為影響玉米生長發育異常的主因,致使部分玉米出現澇害而死亡,畝穗數減少;部分田塊玉米出現缺粒、禿尖、半邊臉等現象,穗粒數減少;后期陰雨天氣較多,千粒重降低;產量3因素均低于去年,從而導致玉米減產。
關鍵詞:棗莊市;夏季;異常氣候;玉米;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205
前言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夏玉米是嶧城區的第二大糧食作物,2017年全市種植208.19萬hm2。近年來,氣候異常對農作物影響的研究成果較多,主要對熱量資源的影響[1,2],對農作物種植結構與種植方式的影響[3,4],對病蟲害的影響[5,7],異常氣候對農業的影響[8,9]等,從氣象角度有針對性具體某種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較少。
本文就2017年夏季棗莊市氣候特點是降水量異常偏多且時間段分布不均、暴雨日數偏多、氣溫偏高的異常氣候特點,對夏玉米產量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在農田管理方面有的放矢,為決策者提供科學、嚴謹的決策依據,為研究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技術和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機制提供參考,對農業防災減災具有現實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氣象材料來源于棗莊市氣象局,對棗莊市5個氣象觀測站的氣象數據進行平均作為棗莊市的分析數據,常年值選取5個站1981—2010年的30a平均值。玉米材料來自棗莊市農技站。主要采用統計方法對比分析氣候異常及對農業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7年夏季氣候特點
氣溫偏高,高溫日數(≥35℃的天數)較常年值偏多6.7d;降水異常偏多,較常年值偏多51.4%,暴雨日數(≥50mm的天數)較常年值多2d,夏季降水量僅比常年的年降水量值少46mm)。降水集中,且階段性的高溫干旱、高溫多雨疊加出現。
2.1.1 氣溫
從圖1可知,除6月上旬氣溫較常年值偏低外,其它8旬均偏高。尤其7月中、下旬偏高達2℃以上。
2.1.2 降水
由圖2可知,6月上旬、7月上中旬及8月上旬的降水量異常偏多;7月份降水量全市5站中棗莊、嶧城、滕州3站均創近198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薛城站是1980年以來的第三高值;降水時間分布不均,6月中、下旬降水量異常偏少,6月中旬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0.2mm,較常年值偏少99.4%。
2.1.3 日照時數
圖3看出,6月上旬日照時數較常年值偏少19h,6月中旬和7月中旬偏多18h以上,其它旬日照時數均接近常年值。整個夏季較常年值偏多19.8h。
由以上分析可知,6月中下旬高溫干旱疊加,7月高溫強降水疊加,8月上中旬持續強降水。
2.2 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2.2.1 對播種~七葉期的影響
6月3—6日全市普降中雨,土壤墑情適宜,對播種和出苗比較有利;6月中旬的高溫干旱天氣對壯苗不利,特別是6月下旬玉米拔節后至小喇叭口期持續干旱、高溫等異常其后脅迫,導致果穗不能正常分化,雄穗提前散粉,苞葉和果穗分化不同步,營養代謝失調,出現空桿、苞葉過短現象。
2.2.2 對拔節~抽雄期的影響
7月,棗莊市大部分地區出現持續35℃以上高溫天氣(全市平均9.8d),加之異常偏多的強降雨,上旬偏多223.8%,中旬偏多65.1%。降水主要集中在6—8日、15日、31日,7月總降水量達418.4mm,大部分地區創同期新高。對處于大喇叭口~孕穗期的玉米非常不利,致使玉米穗分化受到影響,營養代謝失調,果穗發育不良。
2.2.3 對抽雄灌~灌漿乳熟期的影響
8月上中旬的高溫、強降雨,不利于玉米正常散粉、授粉,導致部分田塊玉米出現缺粒、禿尖、半邊臉等現象,由于中后期田間積水很難排出,進一步影響玉米的生長發育。8月份陰雨天氣偏多,日照時數持續偏少,影響玉米后期灌漿。
3 結論與討論
3.1 結論
2017年夏季氣候整體上弊大于利,6月中下旬的高溫干旱疊加、7月高溫強降水疊加、8月上中旬持續強降水成為影響玉米生長發育異常的主因,致使部分玉米出現澇害而死亡,每667m2穗數減少;部分田塊玉米出現缺粒、禿尖、半邊臉等現象,穗粒數減少;后期陰雨天氣較多,千粒重降低;產量3因素均低于去年,全市有23.2萬ha受災,減產11.28%;全市有11.56萬ha成災,減產21.02%;全市有2.7萬ha絕產,減產85.8%。
3.2 討論
加強異常災害預警應對措施技術、關鍵技術推廣普及、實施適期晚收技術、大力推廣“一防雙減”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推廣,通過采取措施緩解或減弱不利天氣造成的影響,甚至轉變成有利資源,是提高夏玉米產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韓彥軍.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及成因分析與對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16):9884-9885,10006.
[2]張秀云,姚玉璧,楊金虎,等.中國西北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對策[J].生態環境學報,2017(9):1514-1520.
[3]袁鋒,于冷,趙子健.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產力與種植結構的影響[J].廣東農業科學,2016(12):159-167.
[4]張花龍,楊念婉,李有志.氣候變暖對農業害蟲及其天敵的影響[J].植物保護,2015(2):5-15.
[5]杜娟,晏君.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及病蟲害的影響[J].南方農業,2017(2):106-107.
[6]劉文棟,葛意活,何燕.氣候變化對水稻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4):243-246.
[7]祝新建.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和病蟲害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15):7062-7064.
[8]葉海龍,汪晨,陳建明.衢州2014年7月氣候異常對農業的影響,2016(2):256-257.
[9]魏瑞江,張宗文,陳道紅,等.異常氣候極端天氣事件對河北農業的影響[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1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