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立
摘 要:通常伴有大風、雷雨、冰雹等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是天氣預報和分析的重點。從現有的實驗研究結果來看,自然氣候領域對于強對流天氣的基本內涵還不是十分清楚,在天氣預報與分析中存在理念被濫用、概念混亂等現象。本文對強對流天氣的基本內涵以及在研究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報告如下。
關鍵詞:基本問題分析;分析與預報;強對流天氣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214
在天氣分析工作中,強對流天氣一向是氣候預報工作的難點和重點,由于該氣候有著比較強的突發性,對于防范方案的制定策略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若沒有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則很可能對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實踐活動將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根據以往的研究經驗可知,強對流天氣多發于夏季,相比于我國南方地區來說,北方強對流天氣數量多、出現早,主要的表現形式為降水、大風以及雷電。因此,社會各界對于強對流天氣也給予了廣泛的關注。強對流天氣一方面具有比較強的破壞性,也存在區域性強、時間較短等方面的特點,對于該氣候災害的預防有著比較大的難度。因此,相關單位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提高針對強對流天氣的預報與分析能力,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給予最充分的保障。
1 強對流天氣相關的若干問題分析
在對相關材料進行調查后,本次研究發現我國氣象組織機構在技術交流、崗位設立以及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工作長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問題研究人員對于“強對流天氣”的概念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差,“尺度混淆”的問題在研究與預報工作中十分常見,進而造成比較嚴重的診斷量濫用問題,嚴謹的理論假設受到了嚴重的忽視,即便是一些“權威”文件對于強對流天氣概念方面的描述也存在“似是而非”的問題。實際上,天氣預報與分析工作作為一種科學實踐與科學觀察一定要體現出充分的嚴肅性態度,相關的研究工作也是建立在定量分析與安全采集基礎之上的。經過總結與分析發現,強對流天氣相關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強對流天氣特點的角度上來看,在降水天氣下出現較短時間內的雨量暴增,進而引致城市內澇與農業澇災現象,在理念角度方面,具體體現在冷空氣與溫度2方面的變化上。
天氣研究領域的溫度即單位空氣體積情況下的水汽比例。眾所周知,降水氣候是水蒸氣在空氣中遇冷凝結所致,降雨量的大小受維持時間、凝結速度與水汽多少等方面的因素所決定。由此可知,在夏季氣候條件下,由于晝夜溫差大、夏季溫度高,很可能會出現強對流天氣,地面上的水分蒸發后會產生較大規模的水蒸氣,進而導致強出現強降雨天氣。
2 強對流天氣概念糾正
我國氣象預報單位十分重視“冷空氣侵入”的預報工作,在“冷空氣”理論的基礎上也延伸出了一些相關性理論。然而實際情況是,“冷空氣”和“熱空氣”二者之間是相對的概念。然而,許多天氣預報工作人員僅僅將“冷空氣”定義為低溫度空氣,這種定義的偏差性也十分明顯。“冷空氣”的正確定義應該是等壓面上水平方向溫度比四周低的空氣。也就是說,只有在溫度梯度概念環境下,有能夠形成“冷空氣”的概念。因此,在降水冷空氣之間也無法對溫度的概念給予過于細致的強調。降水也不一定由冷空氣入侵所導致,在流暢的水平輻合影響下,低層水汽在上升過程中,被強迫上升的水汽凝結后也會出現凝結運動,形成強對流天氣。
3 做好強對流天氣分析與預報的策略
3.1 強降雨天氣分析與預報
強降雨是強對流天氣的一種主要體現,主要出現于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區域,市屬于夏季。作為一種典型的強對流天氣,該氣候環境下通常伴隨雷電、狂風等產物,即便在同一個區域內也會出現比較大的不確定性。該氣候有著十分復雜的形成原因,我國城市區域也頻繁出現洪水以及內澇災害,需要進一步對強降雨天氣的形成規律進行探索。
以常規雷雨檢測的方式來分析數據。從氣象部門對現有的氣象資料進行調取,全面分析形成強降水天氣的有關原因,綜合考慮地理環境以及大氣環游等方面的因素,分析強降水天氣分布特征,若無法對相關資料進行精確的分析,必要情況下也可以逐漸縮小范圍,幫助有關部門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3.2 大風天氣分析與預報
“大風”包括颶風、龍卷風以及臺風等自然現象,通常出現于內陸地區,具體體現為局部性的龍卷風過境。
分析大風天氣需要重點觀測對流層溫度的變化情況,大氣壓溫度于某一個時期內無論是快速上升或下降也可能會出現大風氣候,觀察并分析這種現象相對比較容易。
4 結語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鑒于社會生產生活在強對流天氣下所受到的影響,氣象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強對流天氣的預報能力與分析能力。引入先進的儀器設備,使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于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增強分析結果的準確性與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