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杰
日本原陸上幕僚長巖田清文最近透露,美國正在研究太平洋島鏈“新方案”——若在南海和東海發生軍事沖突,美軍將暫時轉移至關島基地,而“第一島鏈”的防衛任務則委托給盟國日本。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此方案確有其事且得以落實,就意味著亞太戰略格局將發生結構性變化。更有媒體將此舉與中俄海軍選擇鄂霍次克海進行最新軍演聯系起來,認為此舉旨在突破美日構建的“第一島鏈”。當然,現實中大國棋局的復雜性遠超一些媒體過度簡化的紙面類比。美國關于太平洋島鏈的戰略考量值得關注。
“島鏈戰略”與美式戰略思維
要深刻理解美國的“島鏈戰略”,先要理解美式戰略思維。美國最大的地緣優勢就是遠離歐亞大陸,但最大的劣勢也是遠離歐亞大陸。
因為遠離,可以隔岸觀火,也可以趁火打劫,特別適合成為離岸平衡手;但同樣因為遠離,美國又擔心被孤立于歐亞大陸事務之外。
同時,從海權文明和陸權文明的歷史性競爭角度來看,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海洋日趨成為人類文明交往的坦途,真正的全球化自此開啟,即便此后鐵路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不斷發展,全球性的大宗物流和遠程兵力投送,還是要仰賴海上運輸。
從當年的英國到今天的美國,全球化時代的大國.只有掌握了海洋,同時又能自由介入、操控大陸性事務,方能稱雄。相反,像一些陸權強國,無論其在陸地上如何強大,只要還沒有在開放性海岸線上擁有戰略性不凍港,在美國人眼中就還不是真正可怕的競爭對手。
所以,從美國視角來看,首先要保持能迅速介入歐亞大陸事務的前沿存在和中轉基地,同時又要能防范陸權大國下海。
冷戰初期,美國立足太平洋上的三條島鏈進行戰略布局,也是為了兼顧這兩個目標。這一戰略的出現雖是為了對付蘇聯,但絕非僅僅針對蘇聯,而是可以針對歐亞大陸上的一切潛在對手。所以,蘇聯解體后,美國繼續維持“島鏈戰略”。
然而,“島鏈戰略”也是把雙刃劍。
隨著大陸性國家力量的發展,過于接近大陸邊緣的軍事存在,都會越來越像“人質”。同時,過于接近大陸,也降低了美國外交的靈活性。
在美蘇爭霸時代,因為對手明確,所以這個缺點尚不明顯。隨著蘇聯解體,全球形勢趨向復雜,敵友關系存在巨大變數。有美國戰略家指出,此時,若美國頂得太靠前,恰恰讓那些想通過促成美國和崛起中大國“撞車”來找尋新擴張機會的國家獲得機遇。這不利于美國發揮離岸平衡手的優勢。
所以,在蘇聯解體后,一些美國戰略家就建議美國放棄過于靠前的軍事基地,同時更松散地解釋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海外安保承諾,從而讓美國從全球介入戰略回歸更傳統、更靈活的離岸平衡戰略。
美國對日本的信任度
如果美國要從“第一島鏈”全面后退,日本當得上這個“接盤俠”嗎?
美國外交一直奉行“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的原則。世界歷史和西方的近代史也告訴人們,最有可能將老霸主取而代之的,是霸主陣營內部的某些善于偽裝、善于等待的“追隨者”。另外,從美國的視角看,陸權大國下海固然可怕,島嶼強國登陸同樣可怕。
從這一點上講,美日關系是極其微妙的。
二戰后,美國對日本的態度是既要利用又要防范。美國人恐怕不會忘記,當年正是日本把炸彈扔在了“第三島鏈”上,而且幾乎完全控制了第一、第二島鏈,和美國打了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慘烈度最高的海洋戰爭。
戰后,日本追隨美國,試圖利用美蘇爭霸的機遇期,實現再崛起。在一些日本戰略家眼中,在蘇聯解體后,如果中美“撞車”、兩敗俱傷,日本便能延長其再崛起機遇期;如果能在美國逐漸放權的過程中,逐漸控制“第一島鏈”,日本就可以與中美在亞太地區玩“三國演義”。
對此,美國心知肚明。正因如此,美國國際關系研究界曾出現一種“將計就計”的聲音,建議美國進行戰略收縮,把日本向前推,美國則在后控局。
不過這類設計遭到了以布熱津斯基為代表的另一些美國戰略謀劃者的堅決反對。因為他們擔心,一旦中日之間出現沖突,無論哪方取勝,都會產生美國難以接受的后果:要么“第一島鏈”被突破,要么島嶼強國可能登陸。所以,布熱津斯基們認為,最好的選擇是維持現狀。這就是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一再反對挑撥中日對抗,同時強調絕對不能讓日本在亞太擁有明確的勢力范圍、重新成為地區大國的根本原因。
斯皮克曼的預言
在二戰勝負未分的1942年,美國地緣戰略學者斯皮克曼對未來百年的全球戰略大勢進行了分析:隨著德日戰敗,英法衰落,蘇聯會成為未來的最大敵人。但是,蘇聯也只是中期敵人,因為蘇聯的戰略性不凍港都在封閉海岸線上,其開放性海岸線上卻沒有戰略性不凍港。他指出,21世紀真正攪動全球地緣格局的變數,其實是中國和印度兩個東方文明古國、人口大國的復興和崛起。
而早在2010年美國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中、印已被列為全球最大權力變量。有分析人士將美國“島鏈戰略”疑變的消息與美印關系最近的變化聯系起來,認為美國可能將后者視為平衡日本“猛虎出籠”的重要因素。如果形成日、印“雙虎出籠”的格局,就可以把印度洋問題和太平洋問題整合成一個更大的難題,從而讓亞洲大國間進行復雜的多重互相牽制,此舉可能降低棋局失控的風險,有利于美國站在棋局之外四兩撥千斤。
當然,關于美國太平洋“島鏈”新方案的消息出處本身就值得深思。因為這其實是日本一直夢寐以求的結果。但美國是否已經決定這樣做,還需要進一步求證。
未來的亞太格局注定異常復雜,敵友關系不僅晦暗不明,而且將變幻莫測。如果過于僵化地看待敵友,用單一視角看復雜的大國棋局,無論這個單一視角是經濟的、軍事的,還是文化的、意識形態的,都將蒙蔽我們的雙眼,讓我們看不到真正的變數,也就難以立足全球、未雨綢繆。
(呂麗妮薦自《環球》201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