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奎
(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 西安 710061)
所謂“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并非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交融,以幫助傳統行業突破瓶頸、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其發展。在各個行業都逐漸邁入“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數字博物館應運而生,為博物館事業的進步增加新的動力。
數字博物館,簡單地說就是實體博物館的數字化呈現;說詳細點,數字博物館是綜合應用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將實體博物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作為實體博物館與科技結合的新嘗試,其手段大多是利用電腦網絡等使博物館的各項功能突破傳統博物館的局限,其目標在于提升博物館的品質,提供更多與大眾的良性互動[1]。
2007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修訂后的博物館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由此可知,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示。這5個主要功能中一直隱藏著一對矛盾,即博物館藏品保護和藏品利用之間的矛盾。從博物館藏品保護的角度來看,應該取消一切可能對藏品造成損害的利用;而對藏品的利用,無論是研究、傳播還是展示,對藏品本身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2]。博物館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使用為解除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方法,而數字博物館就是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行業運用的集中體現。因此,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博物館在藏品管理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數字博物館是網絡時代的產物,是運行在網絡上的博物館,集參觀學習、休閑娛樂和社會教育于一體,同時還可以提供更多的藏品信息和現有的研究資料。數字博物館的建設要從藏品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和管理數字化3個方面著手,如圖1所示。
圖1 數字博物館建設的3個方面
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對藏品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是其基礎。無論是對文獻資料和書畫類藏品的掃描還是對一般文物的圖像攝影,抑或采用三維掃描的形式采集藏品信息,都要盡量做到精確、全面,以便建立藏品數據庫,為藏品展示和管理提供數據資源。展示數字化是建設數字博物館的重要手段。利用藏品數字化形成的數據庫以及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將藏品和實體博物館以數字化的三維立體的方式展示出來,不僅解決了傳統博物館功能中的矛盾和相關問題,還可以為觀眾提供與實體博物館完全不同的參觀體驗。管理數字化既是數字博物館建設的方法也是目的。數字博物館就是實體博物館的數字化呈現,在實體博物館中涉及的任何事物都會在數字博物館中有所體現,因此,數字博物館的數字化管理尤為重要。藏品管理、多媒體展示、用戶管理以及網絡管理等就是管理數字化中需要做好的幾個方面。
在實體博物館中,觀眾進入展廳可以看到一件件真實存在的藏品以及相關的文字介紹,這些實實在在擺放在展廳里的藏品和文字指示牌給他們以真實感。但是,從教育的角度看,藏品實物展示是一種“灌輸式”的教育:博物館把藏品的相關信息通過實物展示的形式展示出來,而觀眾則“被動”地去接受這些信息,他們的積極性并沒有被調動起來,這種教育方式肯定會影響其參觀和學習的效果。
要建設數字博物館,首先要對博物館藏品進行數字化。藏品數字化要明確一套便于現代藏品管理的藏品信息指標體系,建立統一的數字化標準,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數字技術和手段,如數字攝影攝像、文物掃描、文獻錄入等,對博物館藏品的信息進行全方位的采集、存儲和傳播[3],使觀眾在“參觀”數字博物館的同時既擁有充分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又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與發現的積極性。
“展示數字化”就是依托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在展示設計知識體系的指導下開展各種展示活動[4]。數字博物館的展示方式一般分為兩種:虛擬博物館和網絡博物館。虛擬博物館主要以虛擬現實技術、360全息投影技術等多維度地模擬文物藏品,觀眾通過點擊鼠標等終端即可產生如同參觀實體博物館一樣的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還可以進行即時互動。網絡博物館通常是將博物館的活動信息和展品信息等在網絡上予以公布,目的是盡可能全面地向觀眾傳遞博物館的信息,讓觀眾增加對博物館的了解和去實體博物館參觀的興趣,從而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
相對于實物展示,數字化展示有很多好處。首先,通過綜合運用圖像、影像、文字等多種媒介對觀眾形成多感官的刺激,能夠彌補實物展示缺乏啟發性的不足[5];其次,互聯網信息存儲量大、高效的優點突破了實體博物館展廳面積的局限;另外,數字博物館可以不斷添加或變更藏品的展示信息,解決了實體博物館藏品需要定期更換的問題,同時還有利于為觀眾提供全面的文博信息。不僅如此,即使對于那些像古代字畫等對展出條件要求較高、不適宜展出的藏品,通過數字化技術,數字博物館也能讓觀眾與藏品進行“親密接觸”。此外,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可以使博物館地域分布和觀眾因時間限制而無法親自到博物館參觀的難題得以有效解決。
數字博物館的管理系統通常包括博物館藏品信息的錄入、存儲、管理和顯示等,如果按照功能分類,又可以細分為藏品管理系統和多媒體展示系統等[4]。對數字博物館的管理可以根據其受眾的不同而劃分不同的權限。如為普通觀眾只賦予查看藏品信息和瀏覽博物館展覽的基本權限,而博物館管理人員則劃分更高的權限。對于那些非常珍貴、擁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商業價值但卻不適合在實體博物館展出的藏品,可以通過在藏品信息采集時添加版權水印和屏蔽普通觀眾訪問權限等方式實現對數字版權的保護。另外,數字博物館的管理系統大多運行在博物館的內部局域網上,所以博物館在建設內部局域網之初應充分考慮未來網絡設備接口的擴展,以便系統順利完成升級。
作為連接觀眾與實體博物館的紐帶,數字博物館是促使潛在觀眾成為實體博物館觀眾的橋梁,是提高實體博物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廣泛傳播博物館文化的重要渠道。數字博物館彌補了實體博物館在時空和藏品保護與利用上的局限,促進了實體博物館工作的進步。在藏品展示方式上,數字博物館與實體博物館“虛”“實”結合,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文博工作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博物館要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點,通過建設數字博物館,解決藏品保護與利用的難題,讓歷史文化以更便捷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
[參考文獻]
[1]尹彤云.“新博物館學”語境中的數字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2005(4):36-40.
[2]陳剛,祝孔強.數字博物館及其相關問題分析[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04(9):29-33.
[3]文志平.淺談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信息處理[J].神州民俗,2010(148):4-6.
[4]周瑞芳,楊沁.“互聯網+”視域下數字博物館建設探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8):113.
[5]張小李.數字博物館與實體博物館的“虛實相生”關系[J].中國博物館,2008(3):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