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方胡珺
2017年2月27日,我作為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科的一名急診創傷科的主任醫師,跟隨浙江大學第二批援疆醫療隊來到了新疆兵團第一師醫院急診科,開始了我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生涯。
援疆后,我擔任了一師醫院急診科主任之職,負責科室的急診前臺和EICU的臨床技術指導及科室管理工作。一入院我便深入了解了科室的管理、技術水平、急救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工作,并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科室發展和建設的近期目標、遠期規劃,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通過講課、示范和現場搶救實例等悉心為科室醫護人員傳授業務知識,輸入新的急診救治理念,并建立了科務群,分工到位,責任到人,同時還規范了胸痛、腦卒中的診治流程,加強了急診創傷救治團隊建設。我還建議醫院組建了急診外科,規范了嚴重多發傷的救治流程,并積極依托后方醫院強大的急診科創傷救治團隊力量,幫扶一師醫院全面加強急救醫學的發展和建設。
去年3月13日晚23時,一輛120急救車為急診科送來了一位胸骨上窩、鎖骨上窩和肋間隙明顯凹陷的呼吸困難病人,我們4名援疆專家聯手醫院的6名學科專家合作救治,逐級更換了不同型號的氣管,保證了患者的呼吸通暢,為后期治療手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并成功救治了這位氣道狹窄患者。既為醫院多學科會診并聯合救治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同時也創造了醫院搶救史上的奇跡。
去年4月11日,巴楚送來了一位因車禍導致面部嚴重毀損,合并腦挫傷、右股骨骨折的維吾爾族小伙子,因路途遙遠,4小時送來我科時病人血壓50/30mmHg,總出血量近4000毫升,搶救時心跳已驟停。最終,經過聯合醫院多學科專家緊急心肺復蘇、氣管插管、輸血、輸液、手術,歷時七個多小時,終于將小伙子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張裕方(左一)和其他援疆專家一起學跳“麥西來甫”。
去年5月8日,我和援疆專家陳靈華主任應邀前往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人民醫院,為一位維吾爾族女性患者成功切除了頸部1公斤左右重的超大甲狀腺瘤,為患者解除了困擾她30多年的病痛。
類似的病例舉不勝舉。目前,隨著科室一次次危重癥病人的救治成功,全科醫護人員的信心也越來越高了……每一次成功搶救的病例都凝聚了全科及協作科室醫護人員的辛勤和汗水,大家表示:“只要能救得活病人,我們累并快樂著!”
當然工作之余,我們文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打羽毛球、游泳、健美、跳舞等,醫院領導非常支持和關心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為我們提供了各種便利。
我還在這里認了一位維吾爾族“親戚”,大家融洽快樂地就像一家人,使我切身感受到了各民族大團結的和諧氛圍。其實醫療援疆,不只局限于醫療技術上的“傳幫帶”,更是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促進民族團結。
“行有疆、心無界、醫有道、志無涯”。對于我來說,一年半的援疆生活將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歲月,必為我的人生添上精彩的一頁。在今后的援疆路上,我將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各族群眾解除病痛,為新疆和諧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