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靜鈞
近日,一則來自貴州某地方高校文傳學院的人才招聘廣告,在網上多個平臺刷屏。其“學校一般、待遇一般、交通一般”的誠懇相告,廣受人們好評,被稱為“史上最耿直的招聘”。乃至于當新的一板一眼的文字,替代了原本的文案時,翻轉的差評潮隨即而至。有人把這總結成“無趣戰勝了有趣”。
這一“刷屏招聘”,至少在三方面獲得了傳播效應上的倍增性成功:
一是受眾的共鳴。除了網友們的各種點贊和評論,據報道,廣告刷屏后,已經有北大等高校的博士打電話進行咨詢。
二是渠道新穎,拉近彼此距離。廣告一開始在朋友圈流傳,后在各類社交網站與自媒體上流傳,然后傳統媒體也加入傳播。推動這般頻繁二次傳播的,不僅僅是其新穎和有創意的方案這類“噱頭”,還有滿紙以誠交心、直白相告、真心相邀的“厚重感情”。
三是價值中立,以人為本。招聘廣告并不突出“砸錢”“砸房”“砸戶口”,也不強調“成果”“項目”,而是突出一個適合人之尊嚴的“閑暇”,甚至還有“小確幸”,如當地市場上實惠的牛肉價格。
這一“刷屏招聘”收獲的不俗社會效應,至少對當前各地熱火朝天的“搶人大戰”頗有啟發。今年以來,全國多地,大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小到單位與院校,紛紛推出了各自的人才引進計劃。“票子”“房子”“戶口”等一系列優渥物質條件如雪片般飛來,看得人們眼花繚亂。而在一定的時間階段中,全國人才的總儲備(存量人才)與新人才的產生(增量人才),數量基本是保持不變的。這種情況下,各地最后比拼的條件往往是“錢”“房”這些硬條件,但反而效果并不明顯:一是誘發一些人才待價而沽,忠誠度下降;二是各地忙于挖墻腳。一些城市或單位感覺花費與支出夠多,但吸引來的人才水平與數量卻不如預期。
必須在人才引進中突破這樣的認知誤區,認為人才只是物質的奴隸,引進人才只是“一錘子買賣”。這樣的誤區必然導致不重視后續的人才精神上的發展需求,不重視“引得來,留得住,能發展”規律,從而出現一邊在引進人才,一邊又在大量流失人才。我們注意到,一些條件艱苦的邊遠地方,在人才安置與后續發展上,重視在職稱和評優等方面的不拘一格,這些都是好的經驗。在今天社會分層加速與社會群體更趨活躍的時代,人的價值的體現,往往不再處于馬斯洛需求的低層次上。只憑“物質誘因”驅動,越來越會發現工作不對路。很多人才的工作與生活地點的選擇取向,已經大不同于物質匱乏的時代。一些以往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據優勢的地方,已經有了人才外流的苗頭。
這則意外爆紅的招聘廣告,雖然被自己的動作糾正重返俗套,而失去了進一步追蹤研究的社會學價值。但小地方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大地方在進行“搶人大戰”時卻可以引之為鑒。新時代,必然呼喚新思路與新方法?!?/p>
(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