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25日,格力發布2017年年報后,馬上引發投資者與網民的熱議。尤其是一些私募基金反應極其強烈,甚至表示要清倉格力購買美的。原因無它,正是因為格力在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37%后卻宣布不分紅。是什么原因讓它敢于承擔巨大的輿論壓力而做出這個決定?
從年報來看,格力擬將利潤留存在公司用于發展生產基地、智慧工廠及進行智能產業、集成電路等新產業的研發與推廣等。因此,格力預計未來在產能擴充及多元化拓展方面的資本性支出較大,為謀求公司長遠發展及股東長期利益,決定做好相應的資金儲備。從公司的角度這么考慮倒無可厚非,而股東有分紅訴求,也在情理之中。企業應該按照相應規范操作,做好溝通解釋工作。要防止因為理由正義,而犧牲程序正義。
不過,不同于很多常年不分紅卻利潤高企的“鐵公雞”,對于格力大家或許應該抱有更多的理解和寬容。這畢竟是格力11年來首次不分紅。而且在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中興事件的當下,從“好空調,格力造”到“格力,掌握核心科技”,再到“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格力理應有更多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擔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中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開始逐漸挑戰美國霸主地位,中國企業也必須能夠及時調整戰略,跟上國家的發展步伐。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中國企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贏得世界的尊重。很多可以“買來”的技術都不是核心技術,而沒有核心技術,企業就會受制于人。好在今天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中國企業已經從過去的盈利時代進入到社會責任時代,他們更加關注企業核心技術的研發和儲備,正積極尋求由中國制造品牌向中國智造品牌轉變。
今天中國很多企業都在與世界接軌,我們也以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感到由衷驕傲和自豪。然而,當我們拿出自己的產品時,卻發現似乎缺了些什么。不少企業會說,我們企業用的設備和關鍵部件全是進口的,還有的會說我這里很多的人才是從外國引進來的……如果離開進口設備和關鍵部件,離開國外引進的高精尖人才就造不出好產品,那么我們的驕傲估計也會打折扣。只有成為真正的創造者,真正掌握核心技術,中國企業才不會被人卡脖子,中國經濟才有未來。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從“貼牌”到“品牌”,從“制造”到“創造”,從“跟跑”到部分領域實現“并跑”“領跑”,我們真心希望中國的優秀企業不僅要低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在技術研發和儲備上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不要讓短視成為中國制造發展的禁錮,我們也希望以格力為代表的中國品牌能夠真正實現“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作者是品牌聯盟[北京]咨詢股份公司董事長)
環球時報201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