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距離各地完成P2P機構備案登記工作的時間點已越來越近,一邊是監管機構接連不斷地發文、檢查,另一邊則是眾多網貸平臺繃緊神經展開最后沖刺。在新一輪的行業大考中,這些平臺的謀生之路各不相同,有的主動降息、嚴控規模,有的備戰上市,問題平臺則加速退出。從目前各地對備案的審慎情況來看,此次網貸備案有可能將會延期,而真正完成備案后,長期監管機制逐步完善,網貸平臺的運營風險將進一步增大,進入考驗平臺經營實力的階段。
2017年12月底,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簡稱“57號文”),明確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轄區內主要P2P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6月底之前全部完成。
網貸備案登記是各地方金融監管部門依照申請,對轄內P2P平臺的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公示并建立相關機構檔案以備事后監管的行為。備案制通過放寬事前準入,強調信息收集與存檔方面的功能,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的手段,逐步構建和完善市場主導、政府監管的局面,保護各參與主體的合法權益。作為終結網貸行業野蠻生長的監管手段之一,網貸備案正式拉開了一場席卷行業的監管風暴,牽動著全行業的每一根神經。
如今文件下發已有3個多月,距離備案全部完成的時間也只有不到90天。據網貸之家統計,截至今年3月,全國共有14個省市地區出臺了備案管理辦法、整改指引等備案相關細則。北京、廈門、廣西三地在57號文出臺前便下發相應辦法文件。57號文發文后,廣東、上海、深圳、福建、浙江、江蘇、江西、河南、山東、合肥、新疆等11個省市也陸續發文。盡管政策密集出臺,但卻鮮有平臺拿到備案資質的消息傳出。
以北京為例,早在2017年7月7日,市金融局便正式下發《北京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辦法》(試行),去年年底前累計下發約400份P2P整改通知書,驗收工作手冊也起草完畢,今年將陸續對已下發整改通知書的網貸機構按標準逐項驗收。
在監管部門完善工作制度的同時,各地網貸平臺做出不同反應,有的為了備案成功多手準備,有的直接退出或者賣掉平臺,還有的計劃轉移到其他地區重新注冊。對此,投資者們也切身感受到了某種變化。降息、搶不到標是最直接的表現。根據網貸天下的統計,業內規模較大的幾家平臺,今年1月1日至3月15日,上線新標的數量同比下降了22.3%。事實上,自2016年行業開始監管整頓起,網貸機構的資金運營成本便一直居高不下。為應對合規備案,上線銀行存管、通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評測、律所出具法律意見書,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等,都需要付出成本,這使得部分平臺負擔沉重,降息也成為合規的“代價”。而“標荒”主要是由于在備案關鍵期,多數平臺有意控制交易量和貸款余額。
根據政策導向,監管部門鼓勵平臺并購重組,因此行業內各種收購“網貸殼”的消息頻現,尤其是體量小、業務規模不大、違規業務較少的中小平臺,因其相對容易通過備案而成為售賣的主體。此外,伴隨備案工作的推進,國內監管趨嚴加之赴美上市難度增加,讓不少平臺扎堆赴港上市,并以此成為平臺備案登記與通過整改驗收的“加分項”。在平臺備案之后,行業政策風險會大幅下降,對于盈利能力較好的平臺,上市也會成為其戰略重點之一。據悉,目前維信金科、點牛金融等多家網貸平臺均在籌謀登陸資本市場。
時間緊、任務重,根據各地網貸整改驗收和備案政策,目前絕大部分平臺還處于整改驗收階段,尚未進入備案申請。對于備案數量,各地監管機構均未設明確指標,更加強調質量。北京市便強調備案“只求質量,不求數量”,通過一家備案一家。上海、江蘇等地則是“合規一家、備案一家”。在這一監管原則下,加速了行業洗牌的速度。根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今年1月,停業轉型的網貸平臺有49家,問題平臺為24家,合計已達73家,約為上個月的2倍,創下一年多來單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最多的紀錄。合規成本上升,競爭力不足是導致平臺陸續退出的主要原因。因此,備案最終完成后,行業必然呈現出從高數量向高質量轉化的局面。
對于目前平臺備案的難點,大小平臺不盡相同。具備實力的大平臺,難在存量的違規業務不好處理;業務規模有限的小平臺難在基礎條件差,可能過不了關。而產品體系改造則是它們需要面臨的共性問題。涉及期限拆分、期限錯配的網貸產品不符合監管要求,成為近期主流平臺的重點整改項目。從目前態勢看,北上廣等網貸平臺集中的地區備案工作可能延期,除了平臺數量眾多、存在整改難度,監管部門及律所等第三方服務機構人員有限也是原因之一。
北京市金融局去年11月曾發布監測數據,北京地區實際從事P2P網絡借貸行業的平臺數量有570多家。因此預計對于整改態度積極,但確實存在囿于自身的技術和實力,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實現合規的平臺,監管部門會同意延期。
對于積極配合整改驗收工作但最終沒有通過的平臺,監管部門將引導其逐步清退業務、退出市場,或整合相關部門及資源,采取市場化方式,進行并購重組;若有嚴重不配合整改驗收工作,違法違規行為嚴重甚至已有經偵介入或已失聯的平臺,相關部門將予以取締。因此盡管平臺備案可能會延期完成,但并非代表要求會放松。
被網貸平臺稱為“生死劫”的備案其實只是一條行業“及格線”,對于擾亂行業正常發展的問題平臺起到了震懾作用,但合規網貸平臺在得到監管部門的身份認可后,利潤將進一步下降,對資本的吸引力也逐漸減退,開始步入對平臺經營能力的考驗期,網貸平臺將由過去的金融行業整改對象變為正常監管對象,在這一過程中,平臺的風控、資金以及技術領域的各種風險卻始終存在。
因此,當監管部門在解決行業道德風險,使其步入正軌后,網貸業務本身存在的風險會凸顯,監管政策也應繼續升級,尤其是建立合規平臺的長期監管機制以及加強行業動態抽查力度。預計日常運營、信息披露、數據共享、風險監測等具體事項將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并逐漸標準化、常規化。可以預見,隨著網貸監管的日常化持續深入,市場自身的凈化功將得到了顯著提高,經歷重重合規考驗,最終脫穎而出的行業標桿企業也將發揮重要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