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行業需順應綠色發展趨勢,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探索金融支農方式
日前,從北到南,各地農民開始忙于春耕。據了解,我國化肥價格持續上漲,多地出現“肥貴”現象。中華全國供銷總社農資局局長李殿平表示,2018年全國全部口徑的化肥總量,比2017年同期減少600萬噸。總之,春耕期間還是處于偏緊的狀態。
2017年以來,在供給側改革推進的大背景下,影響我國化肥市場的因素均出現新變化。受煤炭、天然氣、磷礦石等原材料供應緊張和價格上漲,化肥落后產能退出進程加快等多重因素影響,2017年化肥行業開工率持續處于低位,化肥產量同比減少。此外,2017年,我國在2+26個城市全面推進冬季清潔取暖,大力推進“煤改氣”工程,入冬以來,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日益突出,“氣荒”導致西南省份氣頭化肥生產企業大范圍停產。李殿平介紹稱,環保高壓態勢的常態化,也將進一步促成行業產能的整合,并在一定時期影響企業開工率。
為應對當前和即將到來的春耕高峰,業內人士建議,首先要保證供給、穩定價格。在局部地區,集中用肥、運力緊張可能導致該地區出現價格階段性上漲的情況,但由于淡儲的保障,應能及時平抑價格。
其次,基層不儲肥呈常態化趨勢,省級淡季商業儲備制度應發揮“壓艙石”和“蓄水池”作用。湖南新三湘農資公司董事長聶志軍表示,國家化肥淡季商業儲備制度自2004年建立以來,在緩解化肥常年生產、季節性使用矛盾,保障春耕化肥供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適當開辟化肥進口渠道。
李殿平表示,化肥產品結構應順應環保、綠色等產業發展趨勢要求,在大力提高傳統大宗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同時,著力發展差異化、個性化、專用化產品,適應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方面,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將化肥 “零增長”行動落到實處,加大對有機肥科研的投入力度,提升有機肥質量,尤其是加快制定有機肥標準、提高有機肥準入門檻,完善有機肥扶持政策。
同樣針對供給和需求兩端都面臨的“金融貸款難”問題,中國鄉建院院長李昌平對此表示,破解農村金融難題要注意 “用好存量”“創新增量”。所謂存量,即保證銀行融資渠道暢通,拿出有力措施解除銀行“幫貧幫困”的后顧之憂;所謂增量就是要創新農民合作金融,引入先進管理模式和嚴格的風控體系,探索農民金融互助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