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宗瓊
摘 要:創造學理論研究表明,通過創造思維為核心的創新技能不是靠傳授而得到的,21世紀需要的是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高度責任意識的一代新人,這一點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總體目標中也明確指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的依靠課本知識。要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大程度的激發學生的潛能。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數學教學
在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數學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同樣需要勇氣和信心。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存在著創造性的發展潛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獲得學習的成功。
例如:如在比較15和9兩個數的大小時,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比較大小。同學們說出了很多方法,有的用數數的方法,9往后數6個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認為9再添上6才是15,所以15大于9;有的說15是兩位數,9是一位數,所以15大于9。有一個學生的想法十分獨特,他在9的前面加上1個0,這時15十位上的1比0大,所以15大于9。許多學生對他的想法大為不解,我也覺得這樣做簡直就是畫蛇添足,但轉念一想,這不正是同位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嗎?于是我對這位同學的想法給予肯定,并告訴大家這種方法在同位數比較中用途更大。正是這一次肯定,保護了他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從此有勇氣和信心戰勝困難,勇于說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
教師要使學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保護學生和探索精神和創造性思維,創設輕松、愉快活躍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潛能的充分開發營造寬松的環境。寬松、和諧、自由、平等、競爭的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靈感,更易于對知識的創新。和諧的教學氛圍可以有效地減輕學習給學生帶來的不必要的心理壓力。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記得在開學的第一天,我便和學生們說道:“我是你們的大朋友,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和你們一起去開啟知識殿堂的大門。”親切的話語拉進了我和學生們的距離。在新教材內容的編排上,就十分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描繪出一幅幅生動活潑的圖畫。正是這些生動的畫面、具有啟發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成為我教學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如:教學“位置順序”這一單元時,教材中創設了小動物賽跑這一生動活潑、富于童趣的情景。我便充分利用這一情境,發揮想象,用一段引人入勝的導入語使每個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是這樣說的:“同學們,今天動物王國的國王邀請我們去觀看小動物賽跑比賽,并請我們大家當解說員。(出示P26/主題圖)看,我們已經到了比賽現場,誰能介紹一下場上比賽的情況。”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認真觀察之后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比賽情況。這充分證明興趣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開放的教學情境更能夠使學生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由于數學本身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開發智力、培養創造性思維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從以具體想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
如教學進位加法時,我對其內容進行了重組,通過“小百靈評比”這一活動,由學生親自數出自己一共得了多少個小貼貼為出發點,引出進位加法的兩種題型,大數加小數和小數加大數的進位加法。于是,學生帶著這個具體任務,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計算,共說出了4種算法,分別是:①數數的方法;②湊十法(包括把小數湊成十和把大數湊成十);③想減算加;④用小棒擺出來然后再數或者用實物在進位加法板上擺出來。由于學生是帶著具體任務學習進位加法的,所以學生的身心很放松,思維上沒有任何的限制,較為容易的進行創造性思維,想出了多種計算方法。為使學生順利地理解、掌握新知識,進行實用高效的練習是十分必要的。新教材便為學生設計了大量的、具有思考價值的練習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對這些練習進行加工、改造,經常是以游戲、比賽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練習的機會,提高練習的實效性。
總之,教師要尊重并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疑問,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肯定他們的探索、求知欲望,啟發、引導他們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認識事物,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幫助他們逐步從具體的知識中超脫出來,把學習的根本落腳點轉移到數學學科的總體結構體系上來,養成他們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教師要鼓勵多樣性和個性,允許學生在學習中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創造潛能的學生,避免權威態度,使數學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陣地。
參考文獻
[1]林沉.教師角色榜樣與學生創新精神培養[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林婷.數學反思性學習的研究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3.
[3]陳金雄.解讀與創構[D].福建師范大學,2003.
[4]張寶塔.中學數學建模及其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