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閻小萍閻老的會面是在一個炎熱的午后,惱人的蟬鳴和悶熱的空氣使人難以平靜。一行三人的采訪團隊徘徊于碩大的中日友好醫院,卻難尋診室的路徑,直到看到在路邊尋找我們的閻老。

閻老中等身材,穿著一身潔凈的白大褂,精神矍鑠,友善的面容帶著親切的微笑。稍事交談,便深感閻老平易近人。“怕你們找不到我,我就來找你們了。”像久識的友人一般,閻老引著我們來到她的辦公室。
1945年,閻老出生于北京。幼時的閻老體質較弱,惱人的疾病常伴身旁。“扁桃體化膿這些感染性的疾病常常有,每次生病,就得去打針、吃藥。” 幾乎每個月都要去打抗生素的閻老,心中難免抵觸。恰逢某次長輩帶著年幼的閻老去看中醫,“不用打針,病情也得到了緩解,真是神奇”!久病方知病中苦,年幼的閻老由己及人,立下了“成為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的志向。不打針也能治好病的中醫,更讓閻老為之傾心:“我要是當大夫,那就要成為一個中醫大夫,不打針就能把病人的病治好。”帶著學中醫的目標與心愿,1964年高考,閻老堅定地報考了天津中醫學院,并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考取。
1970 年畢業后,閻老任職于天津鐵路醫院中醫科,曾跟隨于東川、于少川、邢錫波、顏德馨等名醫學習;1987年,閻老任職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內科——中醫風濕病科,并于1992年2月至1995年2月師從首批全國名老中醫焦樹德學習3年,每逢焦老應診,閻老必伺其左右,力學數載,從未懈怠,盡得真傳。
說起求學,閻老拿出了三本“嶄新”的小書,娟秀的字跡幾乎布滿書中每一個頁面,盡是病案、方藥和跟師的經驗,自然也少不了閻老多年的思考。“沒有先賢未曾想到的,但有我們尚未悟出的。”閻老不無感慨地說道。悟,是閻老推崇的學習方法,這幾本筆記便是閻老多年的記錄,經歷無數次翻閱,原稿早已被翻爛、翻散,每到這時,閻老便會把這些資料帶到謄印社翻印成冊,再行閱讀,而后再一次翻散、翻爛……“翻讀百遍,新義自現”,常讀常新,深悟以前所學,總能有新的發現。結合前沿的進展再博采眾家之長,閻老的“小書”越來越多、越來越厚,閻老也在醫學的山路上越攀越高。
1995年,在人民大會堂結業儀式上,閻小萍以優異的成績在會場做了學習經驗的報告。畢業后,閻老充分發揚其恩師焦樹德教授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努力創建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風濕病科,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方面進行了大量科研工作,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分中心)課題、北京中醫管理局課題、首都醫學發展基金重點課題、原衛生部友好醫院院級重點課題等多項研究課題,并作為負責人領導開展北京中醫管理局“3+3”薪火傳承項目(焦樹德教授名醫工作室)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風濕病)組長單位建設等。并在國家核心期刊雜志公開發表論文近百篇,主編或參編專著10余部。曾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著作)獎優秀獎及原衛生部友好醫院院級科技進步獎二、三等獎等;
時至今日,閻老已培養出博、碩士研究生36人,已主編或參編專著10余部,出版著作6部,在國家核心期刊雜志發表論文100余篇。現年73的閻老仍奮斗在臨床一線,不辭辛勞,每周出診三個半工作日,從醫48年,已為數十萬病人緩解病痛。
親切、和善,體諒,是閻老與病人相處的常態。從醫近50年,閻老與無數的病人成了朋友,病人們大都記得中日友好醫院那位“親切和善、能把話說到病人心坎里的閻奶奶”。
“換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也要把自己當作病人,或是想象如果是自己的至親前來就診,應該如何面對。”幼時多病的痛苦經歷是閻老矢志學醫的動因,由己及人,閻老解除病人疾苦的初心從未更改。“病人多是很痛苦的,特別希望醫生能給予良好的溝通與呵護,我們這樣做了,病人往往心里就踏實了,也就更有信心去戰勝疾病。”同情、關心、成為朋友,便是閻老與病人的相處之道。
采訪前日,筆者前往中日友好醫院時恰逢閻老出診。親眼所見,焦急而憂慮的病人,總能被閻老的親切、耐心、友善所安撫。工作至今,閻老從未和病人發生過爭執。“能讓從事的專業被大家認可,甚至還能收到幾句贊美,這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這也并非易事。贊美不是憑空得來的,這與我們對病人的同情、愛護、照顧密不可分。”
有一類以關節變形、骨質受損、肢體僵曲為特征的痹癥難以被歸到傳統分類中,焦樹德教授總結臨床實踐與歷代醫家論述,將其命名為“尪痹”,進一步發展了中醫痹癥的內容。1994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癥療效標準》中已收入了“尪痹”這一病名,規定其是指類風濕性關節炎。閻小萍教授在跟隨焦樹德老師學習期間,見到了大量強直性脊柱炎的病人,病人的證候與尪痹亦有差異,將其歸于尪痹未免有失確切,不利于中醫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證候分類和辨證論治。1999年,經過系統的研究與分析,閻老協助焦樹德教授帶教的美籍碩士完成了畢業論文,并在論文中正式提出強直性脊柱炎相關的中醫病名——“大僂”,并通過臨床的積累研究,將其分為2期6型,辨證論治收效甚篤,但閻老并沒有止步于此。
隨著研究的深入,閻老發現此分型雖能體現大僂的證候特點,卻有煩瑣復雜之嫌,復雜的辨證系統也成為很多醫者的煩惱,閻老不禁回憶起《道德經》的一句話:“大道至簡。”“一切好的原理、方案,必須拋去很多煩瑣之事,最后得到簡單而根本的‘最終的道理’。”閻老說道。“辦法還是在祖宗留下的道理中”,中醫辨證體系中八綱辨證是重要的基礎,它將疾病的證候歸于“陰陽寒熱虛實表里”八綱來指導辨證論治。為了提綱挈領、便于國內外學者掌握中醫藥診治風濕病的辨證方法,2008年閻老首次提出了“以寒、熱兩綱辨治大僂”,將2期6型化裁為寒熱兩型,受到中外醫師一致好評,學術推廣成果斐然,極大地促進了風濕病領域中醫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中醫是基于陰陽五行的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來指導對疾病的診治,陰陽的哲學觀念蘊含于中醫的字里行間、每一個治療的方法論中。一個好的、有效的中醫療法,自然與“中醫的道”相合,閻老辨治痹癥也不例外,這便是閻老的平衡觀、趨勢觀。“作為一個中醫大夫,一定要懂太極中的陰陽魚。”籠統地來說,扶正和祛邪是治療疾病的兩個根本內容,扶正不可忘祛邪,祛邪莫忘扶正,二者一定要相輔相成,就和陰陽魚一樣首尾相銜。“這就指導了我們要把握輕重緩急,在疾病不同階段扶正祛邪各有所重,靈活應用,這在風濕痹癥的診治中尤為重要。”注重平衡,貫穿于閻老每一步診治、每一張方藥中。另一方面,“疾病是要進展和轉變的,好的醫生應對于疾病的變化做到心中有數”。閻老特別重視風濕病的早期發現與干預。在長期的臨床診療過程中,閻老發現,尪痹一旦出現“骨損、筋攣、肉削、形尪”的特征,疾病將變得纏綿難愈、不可逆轉,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 在這基礎上,“痹病欲尪、欲僂”的理論也就呼之欲出了。一個“欲”字,反映的便是疾病的趨勢,早期用藥尤重先期調補、防病傳變,“前期控制得好了,骨損的情況少了,病人的預后也就好很多。”這也是“治未病”在風濕痹癥診治中的一種靈活體現,對疾病普查、科普,對醫學宣教、醫患溝通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時至今日,閻小萍已然是風濕病領域的權威專家,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領域卓有成就,成績斐然。2017年,閻老被評為“首都國醫名師”。盡管如此,閻老從未停止過學習與思考,研習醫案、經典每日必做。西醫風濕病的學術會議,她更是一場不落地前往交流學習。閻老告訴我們:“放松了中醫經典的學習,容易陷入不知古,無人傳承的境地,不跟上西醫的步伐,各取長處,又會跟不上科學的發展。” “不忘根本,不棄西學,融會貫通,方有前路。”
(編輯 車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