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里有異味,大家的第一選擇是噴空氣清新劑來掩蓋氣味,還是趕快開窗通風呢?秋季燥邪當令,人體尤其是肺臟容易受到燥邪的侵犯,這時我們可以將人體想象成一個密閉的屋子,而燥邪就是屋子中的異味,如果一味地服用潤燥的藥食去壓制邪氣,而不去打開人體的“窗戶”,給邪氣釋放的途徑,那再好的潤燥之品也恐難奏效。來自北京惠民中醫兒童醫院特聘專家余秋平主任醫師給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50多歲的阿姨患有多年的“老慢支”,一到秋天咳喘便會加重,于是便自行服用川貝燉雪梨,以圖潤肺止咳。剛開始服用川貝燉雪梨的時候,咳嗽緩解十分明顯,阿姨甚是欣喜,于是繼續服用。但是,服用的時間越長,川貝燉雪梨的效果越差,而“老慢支”的癥狀則逐漸加重。余主任告訴我們,這便是潤肺而不辨證、祛邪卻不給邪氣出路導致的。秋季燥邪侵犯人體,原本不咳嗽的人會出現咳嗽,而患有“老慢支”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可能咳喘會加劇,這都是由于燥邪侵犯人體后,邪氣郁閉在體內所致,此時不能單純地吃川貝燉雪梨等潤燥止咳的藥物,否則只是一時將邪氣壓制住,為疾病的突發、加重埋下了禍根。針對秋季潤燥,我們需要先打開“窗戶”,將邪氣放出來,再吃止咳潤燥的食物或者藥物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秋季常見的燥邪如何細分?又該如何“打開窗戶潤秋燥”呢?
初秋之時,暑熱還未完全散退,秋季的燥邪兼夾著暑熱的余氣,侵犯人體后患者多會出現兼有熱性的證候,故而這時的燥邪多為溫燥。溫燥雖發生在初秋之時,但并不表示中秋或者深秋的時候就沒有溫燥。余主任告訴我們,溫燥受很多因素影響,首先是地域影響,比如北方進入秋燥氣候時,南方還是暑濕氣候;其次是氣候更迭時間的影響,每年氣候更迭時間不同,有的年份進入中秋或者深秋氣溫可能還偏熱,兼夾著燥熱之氣;體質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患者是熱性體質或是內有蘊熱,再外感燥邪,內外呼應就會被溫燥所傷。
【溫燥的常見癥狀】
口、鼻、皮膚、咽干;鼻腔有時會干燥出血;大便干結、小便黃;舌偏紅、舌苔薄黃而干燥;咳嗽多為干咳,痰少且質黏色黃,多難咯出;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咳嗽帶少量鮮血的癥狀。
治療方法:宣透溫燥
名方:桑杏湯
【藥材】桑葉、香豆豉、浙貝、梔子皮、梨皮、沙參、杏仁
【方義】
本方載于清代名醫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方中桑枝輕宣燥熱,杏仁宣降肺氣,共為君藥;豆豉宣透胸中郁熱,梔子皮清上焦肺熱,同為臣藥;沙參、梨皮、象貝生津潤肺,止咳化痰,均為佐使藥。對于秋感溫燥初起,見證灼傷肺津,身不甚熱,干咳無痰,咽干口渴,舌紅,苔薄白而燥者甚為適合。方中所用的桑葉,便是為溫燥打開“窗戶”的關鍵藥材。桑葉味辛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肝經,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之功效,它所具有的疏散作用能夠解除外感燥邪所致的表證,更能為燥邪打開一條去路,讓祛邪事半功倍。
專家根據此方藥化裁出適合日常飲用的溫燥飲,同樣可以起到宣透溫燥的功效。
● 溫燥飲
【藥材】生百合20克、桑葉5克、帶皮梨1個、冰糖適量
【做法】
(1)取帶皮梨一個去核,切為小塊備用。
(2)將20克干百合冷水浸泡半小時后與5克桑葉一起放入鍋中,沸水煎煮10分鐘。
(3)加入備好的梨,再熬制5分鐘后關火,去掉渣滓即可飲用。
還可以根據自己喜好適當放一些冰糖。
【適應與禁忌】
適用于干咳無痰、口鼻干燥且癥狀不是十分嚴重的患者。后文提及的涼燥患者不可食用。
【專家提醒】
選用皮白的豐水梨更好。因為秋燥是傷肺的,中醫講“色白入肺”,所以針對燥熱選用白皮的梨能夠更好地清養肺的陰液,清降肺的燥熱。另外,挑選桑葉和百合時若選擇的是鮮藥,那么在用量上需要增加一倍。
在很多地區,秋季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冷不熱,既不夾雜夏的燥熱,也不兼有冬的寒氣,氣候適宜。這種氣候條件下的燥邪往往沒有偏性,侵犯人體后既不會出現明顯的熱象也沒有明顯的寒象,這種燥邪多稱為平燥。
【平燥的常見癥狀】
常見口鼻干燥、皮膚干燥、干咳無痰或有極少量的痰等癥狀。
治療方法:宣透平燥
名方:荊防飲
【藥材】荊芥、防風、桔梗、杏仁、蘆根、梨皮
【方義】
荊芥辛苦微濕,入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防風辛甘微溫,入膀胱、肺、脾、肝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二者同用,既能疏散表證,其所具有的宣透功效更能起到“開窗戶”的作用,可以透邪離開人體;桔梗苦辛性平,可宣肺祛痰,藥性上浮,有提升肺氣功效,杏仁可祛痰止咳、平喘潤腸,有降瀉肺氣的功效,二者一升一降,同用可調暢氣機,氣機調暢則咳嗽自消。蘆根既能清肺熱而祛痰排膿,又能清胃熱而生津止嘔,它雖屬寒性,但味甘淡而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用于潤燥再好不過,最后加入清心潤肺、降火生津的梨皮,與蘆根共同發揮潤肺止咳的功效。
專家根據此方藥化裁出適合日常飲用的平燥羹,同樣可以起到宣透平燥的功效。
● 平燥羹
【藥材】荊芥3克、銀耳5克、帶皮梨1個
【做法】
(1)取一個帶皮梨洗凈并去除梨核,再切為小塊備用。
(2)將5克銀耳洗凈并浸泡半小時,泡好后涼水下鍋,煮10分鐘。
(3)鍋中加入3克荊芥和切好的梨,再煮10分鐘,熬制黏稠即可出鍋食用。
【適應與禁忌】
一般感覺到口鼻、皮膚干燥的人群都可以食用。如有脾胃虛寒,證見大便稀溏、面色發黃者不宜服用。
【專家提醒】
如果選用的是鮮荊芥,則荊芥用量可以增加到10克。
進入深秋之后,秋燥加上初冬的寒氣,易形成涼燥。寒露之后,涼燥較多。體質偏虛寒、陽氣虛弱的人體內本就蘊有寒邪,再感受外界的燥邪便容易被涼燥所傷。
【涼燥的常見癥狀】
皮膚干燥、口鼻干燥、鼻塞、鼻流清涕;面色蒼白、頭痛怕冷;干咳時作,痰少色白黏稠;舌質淡紅、舌苔薄白干燥。
治療方法:宣透涼燥
名方:杏蘇散
【藥材】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 枳殼、甘草、生姜、大棗(去核)、橘皮、杏仁
【方義】
方中杏仁苦辛溫潤,宣肺降氣,蘇葉辛苦芳香,解肌發表,并為君藥;桔梗、枳殼一升一降,調理氣機,前胡降氣化痰,宜肺散風,同為臣藥;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濕、理氣化痰,為佐藥;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是為使藥。合用共奏輕宜涼燥、化痰止咳之功。方中所用的蘇葉疏散功效甚強,可以解肌發表、透邪外出,起到“開窗戶”的作用。
專家根據此方化裁出適合日常飲用的涼燥粥,同樣可以起到宣透涼燥的功效。
● 涼燥粥
【藥材】蘇葉5克、陳皮5克、帶皮梨1個、粳米適量
【做法】
(1)取一個帶皮梨洗凈并祛除梨核,再切為小塊備用。
(2)蘇葉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涼水下鍋,煮15分鐘。
(3)加入切好的梨,再煮10分鐘,盛出即可食用。
【適應與禁忌】
適用于感受涼燥,出現輕微咳嗽、皮膚干燥、口鼻干燥等癥狀的人群。患有脾胃虛寒,證見大便稀溏、怕冷、痰液清稀者則不太適合食用。
【專家提醒】
如果選用的是鮮蘇葉,那么蘇葉用量需要增加一倍。
綜上所述,燥邪有三,治法主方各有不同,應該先辨別自己屬于哪種燥,再對癥飲食。如果只是偶發的、短時間的咳嗽,很快能自行緩解,可以不必再吃以上專家推薦的飲食,吃梨就足夠了。另外,專家特別指出,針對所有的外邪引起的肺氣不宣,我們都要給自己“開窗戶”,給外邪一條去路,再行祛邪,否則盲目地祛邪有可能使病情加重,故對于外感咳嗽,不建議患者濫用止咳藥,建議咳嗽尤其是久咳的患者及時就醫、尋求診治。
(編輯 車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