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排毒有時間表?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媽,我長痘了!”
“誰讓你熬夜,你沒看到排毒表上面說的嗎,以后千萬別熬夜了。”
國人被這個表格支配了許多年,近日,有專家辟謠。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朱欣佚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人體有排毒時間表”這種說法并不科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而某個器官在特定時間段進行排毒的說法很牽強,因為人的代謝、排泄以及解毒的體系非常完善,根本無須刻意地去“按時排毒”。比如,淋巴系統是時刻不停地循環的,全身的淋巴液最后經由全身的淋巴管收集,進入右淋巴管和胸導管,進入靜脈。淋巴回流的生理意義在于回收蛋白質,運輸脂肪及其他營養物質,調節體液平衡,發揮免疫功能。肝臟的“解毒功能”,其實就是一個生物轉化過程。也就是說,人什么時候喝酒,它什么時候啟動針對酒精的解毒功能。至于大腸排毒根本是沒有固定時間的,所以并不需要為這個時間而糾結。什么時候有需要就什么時候去解決。
如果“人體排毒時間表”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那么人們在生活中又該如何進行科學排毒呢?
據新華社報道,人體中所謂的毒素主要來自于內、外兩個方面,內部毒素包括人體在進行日常生理活動時所產生的“副產品”;而外部毒素主要來自煙、酒、藥物、環境污染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等。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多個器官以及由抗氧化酶構成的內部排毒系統都在日夜不停地處理著毒素,因此,只要保證在一段時間內不吸煙、不喝酒、不吃高糖和油炸食品等,便能減輕身體排毒的負擔。
如果想長期保持健康,就需要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睡好、吃好、鍛煉好、心情好。這樣才能讓身體的排毒系統更好地發揮作用,守護我們的健康。另外,我們可以通過科學飲水和運動來“排毒”,喝水促進新陳代謝;長期堅持規律運動,帶來全身的健康,好處自然不必多說。
宿便是萬惡之源?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現代人生活有了“宿便”這個概念。“腸道里的宿便和毒素”是衰老的根源,是肥胖的禍根,是皺紋的真諦,是萬惡之源啊!機靈的商家抓住機遇,展開了各種“排毒、排宿便”項目。許多人為了健康、為了瘦身,購買清宿便的藥物服用,殊不知從醫學的角度而言,卻并無“宿便”這一概念。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積存在體內的糞便,也就是積存在體內尚未排出的糞便。一些所謂的排毒保健品等之所以能快速“排毒、排宿便”,是因為內含某些強瀉劑成分,通過藥物刺激腸道,促進大便的排泄。這一類瀉藥的特點是,服用后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起腹瀉,因而被不少人認為藥物對緩解便秘有效,殊不知這類藥物并不能長期使用。如果長期服用,腸道會產生對瀉劑的依賴性,長期濫用不僅無助于便秘的改善,還會導致結腸運動功能紊亂,最終使患者不能自行排便,而依賴瀉藥來維持排便功能,形成惡性循環。
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醫生楊杰認為,平時在飲食上注意攝取膳食纖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定時排便的習慣,增加運動量,依靠人體自身的新陳代謝,就可以完成自然的排便。當然,對于部分慢性便秘者短時間的藥物輔助治療是必須的,有助于正常排便反射的重建。但是對于較頑固的便秘,應尋求專科醫生的幫助,檢查分析引起便秘的原因,根據便秘的輕重和類型,再采用綜合治療。
坐月子要捂?
去年7月9日,一名年輕女子被家人送到山東淄博臨淄區人民醫院,經診斷患上了熱射病。女子的家人解釋說,因為她剛剛生了孩子,為了不讓女子落下“月子病”,將來“怕冷怕風”,他們堅持不開空調、風扇,讓她蓋著被子。經過檢查,女子的心臟和肝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由于女子的情況太嚴重,雖然醫生全力搶救,最終也沒能挽回女子年輕的生命。
可悲的是,全國已經多次發生此類產婦坐月子中暑乃至身亡的事件。前車之鑒,沒能成為后車之師。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偽科學尤其是偽保健類科學,往往披著兩層糖衣,第一層是“傳統”,其共同點是據說這是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先人世代流傳的保健經驗。第二層糖衣是“愛護”,尤其對于產婦,本身就處于產后身體和精神相對弱勢的特殊時期,很容易在家人“穿多點是為了你的身體好”之類的話語面前,失去理性的抵抗力。
產婦“坐月子”絕對不能捂,也不能躺床上不動。產婦和寶寶的居室應清潔、明亮、通風好,溫度和濕度要適中,天氣炎熱時可開空調降溫,但要注意風口不能對著人。此外,產婦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要經常洗頭、洗腳、勤換內衣褲,保持體膚的清潔。洗澡以淋浴為宜。另外,產后應及早下床活動,一般情況下,產后24小時就可在床上翻身,半坐位與臥式交替休息,第3天便可下床行走并練習產后體操。
酵素有各種神奇功效?
相信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曾被一種叫“酵素”的產品刷屏。酵素被宣傳有調理腸胃、強化骨骼、疏通血管、抗衰老、防止乳腺癌等功效。
在記者的朋友圈中,一個正在銷售“日本酵素”的微商聲稱,該產品可以“整理體內環境、凈化血液、改善體質;抗炎、輸送白血球、促進白血球,提升本身的自愈能力;抗瘤抗癥;預防嚴重落發、白發、頭皮屑;復活女性衰退的卵巢細胞,促進生殖機能”等。究竟何為“酵素”?據百科資料顯示,酵素就是“酶”的俗稱,在日本和臺灣地區叫酵素,在中國叫酶。那么,食用酵素真的有這么神奇嗎?
食品發酵行業資深研究專家蘇日娜認為,食用酵素對人體只具有排毒改善便秘及燃燒脂肪塑身的功效,“酵素發酵會定向增殖有益菌,菌再分解蛋白產生氨基酸,排毒排便是益生菌在起作用,氨基酸則有塑身功效。”
廣東省人民醫院中醫科醫學博士林舉擇表示,食用酵素屬于保健品,并不能治療疾病,醫療價值很有限,“酵素內有發酵類的有機菌種,功效只停留在調節腸道菌群、輔助消化、促進吸收等方面。”
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
網絡上曾經一度流傳著“早上吃姜勝參湯,晚上吃姜賽砒霜”的說法。
中醫認為,白天陽氣旺盛的時候應該多活動,溫補性質的藥物吃下去就可以幫助陽氣生發。所以,補益的藥物中,溫補的補品應該早晨、白天吃,這樣白天就精神;養陰的補品應該下午、晚上吃,人體更易吸收、利用,利于睡眠。由此,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白天吃姜有益,晚上不宜吃姜。
然而,就每一個個體而言,體質有寒熱之別。寒熱偏差不大的人,按上述即可。但有些寒熱偏差很大的人,則應該注意:熱盛的人,經常感到身體有各種熱的表現,這類人無論白天、晚上都不宜吃姜,而應該多吃寒涼的食物;寒氣大的人,經常感到全身有各種冷或怕冷的表現,晚上如果能有姜湯驅寒,則身暖眠安,平時可以多吃溫熱的食物。
從寒熱性質疾病的治療方法來看,中醫認為應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熱病用寒涼藥物治療,寒病用溫熱藥物治療。患寒性疾病的人,在夜間因受涼而加劇咳嗽、腹痛、嘔吐,此時雖是半夜也應服熱的生姜湯,可以起到溫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嘔止痛的良效,此時生姜是良藥,不是砒霜;如果患熱性疾病的人中午發熱加劇,就不宜吃姜。綜上所述,所謂“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提法不完全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