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初期,在鄧小平提議下,中共中央設立了中央引進國外智力領導小組(以下稱引智小組)。該組織為推動引進國外技術和人才,推動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歷史也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縮影。
“不要怕請外國人多花了幾個錢”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知識的人才。谷牧向鄧小平匯報對外開放工作時,談到沿海開放城市工作中最大的困難,就是人才不足。在廣泛考察調研基礎上,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在聽取萬里、姚依林、方毅、宋平等人匯報后發表重要談話:“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對這個問題,我們認識不足,決心不大。搞現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不要怕請外國人多花了幾個錢。他們長期來也好,短期來也好,專門為一個題目來也好。請來之后,應該很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過去我們是宴會多,客氣多,向人家請教少,讓他們幫助工作少,他們是愿意幫助我們工作的。”
9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決定成立引智小組,由姚依林、方毅、張勁夫、宋平組成,姚依林擔任組長,張勁夫負責小組的日常工作。
后來,根據形勢發展,各部委、各省市區也成立了引智小組。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多次批示推動上海引智工作,還擔任了上海市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在內部政策方面,針對開展引智工作急需解決的經費、保密、工資待遇、出入境手續、居住、旅行等方面的問題,引智小組辦公室會同國務院、中央軍委辦公廳、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科委等多部門,制定了《關于引進國外人才工作的暫行規定》等八個重要文件。在經費上,財政部建立了引智專項經費,在中央財政中正式列支,1985年這項費用達8000萬元。
反彈琵琶,到國外投資學技術
短短五年的時間,引智工作從起步到蓬勃發展,創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典型做法。
寶鋼二期工程中,在引進價值五億美元的熱軋設備和價值三億美元的連鑄設備國際招標時,引智小組提出中標的重要條件之一,是要讓中國工程技術專家參加共同設計、共同制造的全過程,而且中國專家和外國專家一樣待遇,費用由設備賣方承擔,結果西德西馬克公司接受上述條件而中標。
除冶金部專家外,中方1000多人參與了合作設計和制造。通過這項合作,中國設計、研發、制造領域的專家和有關企業的水平提高了一大截。經過不懈努力和集體攻關,在寶鋼第三期時,不僅設備達到先進水平,而且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
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從國外引進資金,去國外投資是反向。當時我國鋼材、木材、化肥等領域長期需要進口,而國外有的廠吃不飽要關閉。引智小組提出:反彈琵琶,到國外投資學技術。于是派人到瑞典選擇生產優質鋼的中小廠投資,我們駐廠的技術、管理人員通過貿易學會技術,還可長期取得較國際價格優惠的鋼材,可謂一舉兩得。
成果可喜可賀
在引智小組(下轉第40頁)(上接第39頁)努力下,引智規模迅速壯大,除隨設備合同來華服務的經濟專家和文教專家外,使用引智專項費用聘請的技術、管理專家從1984年的300人增加到1987年的2000人,四年累計達5000人。出國培訓從1985年的900人增加到1987年的2500人,三年累計派出近5000人。
農業方面,聘請國外專家幫助引進良種、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在一個地區取得成功后推廣,促使農作物獲得大面積增產。如黑龍江等省推廣了由日本專家石本正一傳授的地膜覆蓋技術,幾年之內增加經濟效益30億元以上。
工業方面,一批企業借助海外專家幫助技術改造與攻關,開發的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出口創匯。中國汽車總公司聘請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前副總裁麥克唐納等11位高級專家擔任顧問、武漢市聘請西德退休專家格里希擔任武漢柴油機廠廠長,對引進現代化管理,提高產品質量,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在一批基本建設工程項目中,國外專家幫助解決了一些關鍵技術問題,降低了造價,加快了進度,一批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取得重大突破。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