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12日,《中央日報》報道:“第十一戰(zhàn)區(qū)受降典禮,由我受降主官孫司令長官連仲主持,10月10日上午10時,在北平太和殿隆重舉行。”國民黨中央政府原定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受降儀式,為何臨時改變地點呢?
原因還得從天津受降儀式說起。抗戰(zhàn)勝利后,天津周邊地區(qū)為八路軍所控制,而負責天津地區(qū)受降的國民黨第94軍還遠在廣西。蔣介石向日偽軍下令不得向八路軍繳械,并同時與盟軍顧問魏德邁協(xié)商,由駐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第三軍團從塘沽登陸,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天津日軍的投降。
10月6日上午,在天津法租界公議局門前的克雷孟梭廣場舉行受降儀式,由美軍第三軍團司令洛基中將主持。日軍投降代表是118師團師團長內(nèi)田銀之助。負責籌劃北平受降儀式的北平前進指揮所主任呂文貞也參加了受降儀式。當升起國旗、奏響國歌時,圍觀群眾的情緒像火山一樣爆發(fā)了,他們興高采烈、情不自禁地高呼“中國萬歲!”“勝利萬歲!”呂文貞深受感染,熱淚盈眶。當他準備乘車離開現(xiàn)場時,一群青年看到他是中國軍人便圍了上來,有的興奮地爬上車棚。此情此景更令呂文貞心潮難以平靜。
10月7日,呂文貞回到北平,急忙找到參謀主任劉本厚說:“原定中南海懷仁堂室內(nèi)受降的計劃取消。美軍公開受降,我們也要公開受降。”二人駕車直奔故宮。呂文貞原本想在午門受降,可是到現(xiàn)場一看,地方太小,門前平地上舉行儀式,后邊看不見前邊。于是他們又向?qū)m內(nèi)走去,邊走邊看邊選擇。到了太和殿,呂文貞眼前一亮:好大的廣場,能容納幾十萬人。他登上玉墀,太和殿前的空間也很大,回頭向廣場一望,下邊也可以望到上邊。于是二人就商定在太和殿受降,讓更多的民眾參加,分享勝利的喜悅。
1945年10月10日,北平秋高氣爽,艷陽高照。市民聞知受降的消息后,從四面八方涌來,有大約20萬民眾聚集在太和殿前廣場上見證了這一重大歷史時刻。北平受降也成為中國戰(zhàn)區(qū)受降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