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燕爾、搬進新居、喜添貴子……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本來令人羨慕憧憬的家庭卻因為一場車禍跌入了谷底。從11年前7月的那天開始,照顧丈夫、撫育孩子、承擔復雜繁瑣的工作,山東淄博沂源縣年僅26歲的王彥青擦干眼淚,獨自擔起了這個家。
變故突如其來
王彥青和她的丈夫王懷春是大學同班同學,在彼此的陪伴和進步中相知相愛。剛一畢業,他們就進入了婚姻的殿堂,選擇來到沂源定居,雙雙成為高中教師。
甜蜜的小日子因為孩子的出生變得更加有盼頭。本在愛情最好的年紀,一場變故卻突如其來。“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懵,然后就是邊哭邊祈禱。”王彥青在回想起當年的場景時仍然心有余悸。結婚三年后的一天,她的丈夫王懷春在騎摩托車去給新房裝修的路上,與另一輛摩托車相撞。沒想到病情迅速惡化,很快就陷入深度昏迷。
“能治就不能放棄”。昏迷中的丈夫發高燒,她日夜守在身邊,反復用冰塊給他降溫,觀察著他的一舉一動。“醫院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書,醫生說他很難醒過來,即使醒過來也會變得難以正常生活,并且可能再也不會說話了。”王彥青說,當時她腦子一片空白,心里反復祈禱,希望丈夫能夠醒過來。
“56天后,他終于醒過來了。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扶我起來坐坐”。王彥青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每個細節。
靠“要強”撐起了這個家
“我是一個挺要強的人,在單位如此,在家人面前也是這樣。”王彥青說。
正是靠著這份要強,她開始了和命運的頑強抗爭。由于腦細胞嚴重受損,王懷春的右手臂已經癱瘓,醫生說他已經過了最佳的康復治療期,在醫院治療不會有效果。王彥青回家后,每天一有空就給丈夫按摩,從手臂到腳背,她的堅持換來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的發生。沒過多久,丈夫可以下地走路了。漸漸地,右手臂可以輕微彎曲,能使上一點力氣……如今,王懷春在家里,能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
為了完全了解丈夫的病癥,王彥青開始刻苦學習神經學、心理學等知識。在她家,光是這方面的書,一桌子都擺不完。如今,她已經成了左鄰右舍和單位的“半個心理專家”。
丈夫的身體恢復后,語言功能受損。那時候,他連一句完整的句子都沒法表述,說話經常顛三倒四。為了讓丈夫回歸正常生活,王彥青從拼音的發音開始教他重新識字說話。“教會他26個字母的發音,用了整整一年半的時間。”逐漸地,丈夫學會了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下轉第79頁)(上接第78頁)法,基本回歸了正常的生活。
從沒放棄憧憬未來
其實,要強的王彥青,也是一個心思細膩敏感的女人。生活的打擊讓她有些疲憊,但她心里卻沒有放棄對未來的憧憬。
壓力大、瀕臨崩潰的時候,她總會一個人在河邊散散步,在心里憧憬著她想要的未來。她說:“現在我們家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轉,我最大的愿望是我的丈夫能夠好好活著,孩子健康長大。”
王彥青說,堅持下來的原因,是因為她對愛情有著自己的理解。她說:“愛情的基礎是責任,沒有責任何談愛情,這也是我對學生經常說的。”王彥青說,這些年,她感受到了和丈夫的愛情逐漸變成了親情,海枯石爛的誓言變成了日常每天的互相守候。
(據新華社8.18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