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的陳佳洱,曾是北京大學最有地位的人物之一,任副校長12年,校長3年;他也曾是北大腦子最好使的人物之一,中國加速器物理的領軍人物,手握諸多“第一臺”“第一個”。
今年是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在這所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里,陳佳洱度過了63年,他說:“我親眼見證了北大的‘半輩子’。”
“我用鉛筆捅出了一個北大校長”
陳佳洱出生在戰亂中的上海,父親是著名兒童文學家陳伯吹。陳佳洱兒時想和父親一樣做個作家,但父親對他說了4個字:科技救國。
陳佳洱中學讀的是上海位育中學。校長李楚材是陶行知的學生,十分重視科學教育。在中學,陳佳洱就翻譯《大眾科學》等外國刊物的文章,編了本雜志名叫《創造》。雜志上的文章還被《大公報》轉載。
陳佳洱的后桌田長霖是個調皮鬼,天天拿鉛筆捅他后背,但陳佳洱依然對他佩服不已,“數學總考第一,特別聰明”。后來,調皮鬼成了熱物理研究泰斗,還成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首位華裔校長。上世紀90年代,這兩位前后桌分別主管兩所世界名校,田長霖逗趣說:“我用鉛筆捅出了一個北大校長。”
考大學時,陳佳洱想去北大,“因為北大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但父親的一些黨員朋友給他建議,應該去老解放區的大學,為共和國的工業做貢獻。陳佳洱聽后充滿激情,填下了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陳佳洱又隨整個物理系調入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在東北人民大學,陳佳洱的論文導師是朱光亞,系主任是余瑞璜,都是全國物理學大師。讀研時,陳佳洱準備去北大,可余瑞璜舍不得,好說歹說把他留在了東北。
1955年,中央決定建立核工業,發展核武器和原子能,教育部就把朱光亞調到了北京大學。沒過多久,陳佳洱也被要求調往北大。余瑞璜氣得不行,撂挑子說:“把陳佳洱調走,我就辭職。”僵持了幾個月后,中組部直接發來調函,余瑞璜只能放人。1955年6月,陳佳洱正式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研究所。
“546信箱”
當時,北京大學物理研究所是個保密機構,是中央為了培養核科技人才設立的,所里的人只能跟北大校領導單線聯系。研究所建立之初一共六人,除了21歲的陳佳洱,其他全是大名鼎鼎的人:胡濟民、虞福春、朱光亞、韓增敏、盧鶴紱。6個人的草臺班子,連辦公室也沒有,“兩彈一星”負責人之一的錢三強便把自己在中科院的辦公室讓出來。北大外面的實驗大樓建好后,由于郵址是546,他們就自稱“546信箱”。接著,陳佳洱又受命到北大、復旦、武大等校招生,選調了一批人才,“546”才漸漸熱鬧起來。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
1984年,陳佳洱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1996年,陳佳洱當選北大校長,在全校數百名教職員工的推薦名單上,他排名第一。
學生都說“陳校長”太低調,事實上他的活都在背后。上任伊始,他就天天騎著個自行車在學校里跑,去各個院系調查研究。學生偶爾看見一個60多歲的老頭撅著屁股在路上給自行車打氣,誰都想不到這是他們的校長。
當時,陳佳洱定下了兩條規定:第一,水平高的教授一定要到一線講課,要把學生的基礎打好;第二,文科學生要學理科的至少4個學分,理科學生也必須學文科的4個學分。他同樣要求自己,必須定期抽空去講課、實驗。“你要做校長,就得跟教師有共同語言,要知道學生在想什么。”
1999年,65歲的陳佳洱卸任北大校長,但依然堅持在北大授課教書,直到今天已整整19年。
談到何為世界一流大學?陳佳洱這樣說:“所謂世界一流大學,就是要有核心價值的大學,就是對自己的文化和傳統無比自信的大學,這才是大學的靈魂。”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