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發現手扶拖拉機
1957年秋天,擔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受命率中國民間農業代表團訪問日本,重點考察日本戰后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一天,代表團乘坐的車輛行進在鄉間公路上,一臺小型農用機械吸引了王震的目光。他趕緊示意停車,走過去觀察。機器的主人通過翻譯告訴王震,這臺機器叫手扶拖拉機。王震反復詢問手扶拖拉機的功能,還饒有興致地在駕駛座上坐了坐。回到車上,他興奮地對代表團成員說:“這個手扶拖拉機,適用于我國南方的水田。”
在王震的推動下,1958年7月,中國第一臺手扶拖拉機誕生,并迅速普及開來。但在推廣手扶拖拉機的過程中,王震堅持實事求是。“文革”中,王震被下放到江西紅星墾殖場。當時江西省的負責人,給紅星墾殖場農機廠下達了生產500臺手扶拖拉機的任務。
王震知道紅星農機廠根本不具備這種生產能力,建議廠方把精力用在生產急需的收割機上。見大家有顧慮,王震就說:“如果上面追究,我替你們挨整。”幾天后,省里果然派工作組下來。關鍵時刻,王震站了出來,義正辭嚴地說:“我們這里不搞這種‘鬼拉機’。”
用重獎推廣地膜使用
1978年1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在會見日本外賓時,了解到日本的塑料地膜技術對農產品大幅度增產、打破季節限制,有明顯作用。當即指示農業部門立即引進,并為從日本引進的地膜生產機械題詞:“地膜系友情”。
王震還親自打電話,要求自己曾坐鎮過的新疆墾區在這方面帶頭。1981年1月12日,王震在視察石河子墾區時,得知地膜棉試驗田畝產270斤,十分高興。他還特別強調,“對地膜要注意回收利用,不要污染土壤。”次日上午,王震又與奎屯農墾局局長簽訂地膜植棉合同。為了調動積極性,合同規定:“達到畝產皮棉150斤指標,每人可得獎金140元;達到畝產270斤,每人可得獎金380元。”
1981年8月13日下午,王震陪同鄧小平來到石河子總場視察。望著長勢喜人的地膜棉,鄧小平連聲稱贊:“王胡子,你把地膜推開了!”
(摘自《文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