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監察官選任都有極為嚴格的標準和程序。
首先,強調官員的文化素養。古代的監察對象涉及行政、司法、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對監察官的文化素質要求較高。隋朝科舉取士以后,通過科舉進入監察機關的人越來越多。宋真宗詔令天下:“自今御史須文學優長政治優異者,特加擢拜?!泵鞔且幎ūO察官必須是進士或舉人出身,其御史中大部分是進士出身。
其次,重視個人品行,清正剛直、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恪盡職守是擔任監察官的基本品格要求。唐代“凡所取御史,必先質重勇退者”。明成祖也說,“御史當用清謹介直之士。清則無私,謹則無忽,介直則敢言”。
最后,選拔監察官還要注重基層任職經驗和實際工作能力。比如,唐代許多御史就是從州縣中的丞、尉和主簿中選拔出來的,著名的如蕭至忠、裴度等人;宋孝宗規定擔任監察御史的必須曾兩任縣令。
在監察官的選任程序上,兩漢時大多由地方官員察舉推薦人選。為了保證御史不受牽制地行使彈劾權,隋唐時期改變了北魏以來由御史臺長官選任御史的制度,而由吏部選任,但是唐代的吏部選拔實際上由宰相控制。到宋代,中央一級監察官多由“帝王親擢”,而地方監察官則實行“臺官自選制”,由中央監察官直接任命,監察權擺脫了相權的控制。
在選任監察官時,為防止裙帶關系,還會有一些關于任職資格的限制,實行回避。比如魏晉南北朝時規定大士族不得擔任御史中丞;宋代規定凡經宰相舉薦為官者或宰相的親戚故舊,均不得為御史;明代規定,巡回監察官應當回避原籍和曾任官、寓居處所等地。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