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戀》引起“異端”之爭
《鄉戀》是在1979年的最后一天在中央電視臺首先播出的。據當時人回憶,晚上八點,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之后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本來以為播出電視劇《大西洋底來的人》的年輕人,看見這個名字頓時意興闌珊。當李谷一那帶著濃濃鄉愁的歌聲出現時,屋里頓時靜了下來,大家都被她的歌聲所感染。聽慣了她明麗的《邊疆的泉水清又純》,突然聽到她“含著嗓音唱歌”,大家既驚訝又驚喜。一個女工小聲說,李谷一唱歌怎么跟說悄悄話似的。她的話無意中道出了“氣聲”的特點。
上海人最敏感。1980年1月1日的《文匯報》發出消息說,昨天中央電視臺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得到大家喜愛。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一歌》。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響特別大,《鄉戀》因此一下子流行開來。在當時,要聽李谷一唱歌,就得午夜2點去排隊買票。光1980年上半年李谷一就唱了200場。
但與此同時,有不少人認為這種唱法不正經,不符合社會主義藝術規律。有人說這只是在酒吧間唱的歌曲,是與資本主義社會娛樂生活的情調一致的。甚至有人批評她的歌是“亡國之音”。
1980年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禮堂里,一名主管意識形態的高層領導最先點了《鄉戀》的名,說大陸現在有個“李麗君”。1980年2月10日,《北京音樂報》在第二版刊發署名“莫沙”的文章《毫無價值的模仿》。文章說:“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播映之后,它的幾首插曲在群眾中迅速引起較大的反響,對它們的評價也產生了尖銳的斗爭。我覺得,其中一首情歌不論在藝術創作風格上或演唱風格上,都是對外來流行音樂的模仿,從藝術上來說,是毫無價值的仿造品。”文中所說的“一首情歌”,指的就是《鄉戀》。從此,報刊開始大量發表對《鄉戀》的批評文章,在持續三四年的時間里,圍繞《鄉戀》的全國性大討論始終熱度不減。
從禁播到解禁
1981年11月,《人民音樂》發表長篇文章,指責“《李谷一與〈鄉戀〉》的社會效果是作者運用夸大、歪曲事實的手法取得的”。自此,《鄉戀》成為“禁歌”,電臺不再播放,李谷一演出時可以唱別的歌曲,但不能唱《鄉戀》。
1983年2月12日,中央電視臺舉辦首屆春節聯歡晚會,現場設有4部觀眾點播電話。晚會開始不久,接線員端了一盤子觀眾的電話點播條給總導演黃一鶴,黃看了之后倒吸一口涼氣,觀眾點播的幾乎全是李谷一的《鄉戀》!黃一鶴對接線員使了個眼色,讓她把盤子端給了在座的廣電部部長吳冷西,吳看了以后馬上搖搖頭。可是沒想到之后一連五盤電話的點播條大部分點的都是《鄉戀》,這讓吳冷西冷汗直冒。他在過道里來回踱步,不時掏出手帕擦汗,終于,他走進導演間,沉默良久,猛地一跺腳,操著南方口音對黃一鶴說:“播!”。晚會結束后收到了大量觀眾的來信,評價央視是“人民自己的好電視臺”,冠以“人民”兩個字當然就是最高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