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宇創業擁有億萬財富。2008年5月汶川救援之后,他的計劃是,5年學技術,5年行走世界。
2012年開始環球“侶行”時,他希望自己的行為及人生能有所意義,不是企業繳多少稅的意義。“我對我的人生有更高的追求。”回想5年多來在世界各地的經歷,乃至穿行于生死間的感覺,張昕宇、梁紅覺得兩人都有了波瀾起伏的變化:以前是“見山是山”,后來“見山不是山”,現在又是“見山是山”。
換個活法
兩年前,張昕宇又一次去汶川漢旺鎮。滄海桑田。站在曾經施救的地方,他號啕大哭。2008年5月的漢旺鎮,滿目瘡痍。斷壁殘垣間的中年男人看到了志愿者張昕宇,他問張昕宇能不能把他的孩子給扒出來。張昕宇小心翼翼地用著鑿巖機,但是鎬頭一滑,穿透了尸體。尸體沒扒出來,還遭到了破壞。張昕宇眼淚掉下來。那個父親沒有怨言,他就是給張昕宇講述他孩子生前的故事:小學、中學、職業高中,參加工作,剛剛轉正,“房子塌了,人沒了”。
這個場景成為后來張昕宇行走世界的誘因之一。那一年,張昕宇和很多中國熱血青年一起,掀開中國公益元年重要的一頁。他懂機械,當過兵,有一定的專業經歷和處事經驗,但這并沒有讓他不抑郁。財富積累時期來自精神世界的“種種不爽”,讓他最終決定換個活法。
回京后,他與伴侶梁紅從創業的事務中抽身出來,學飛行、劃船、潛水等各種可能會用到的技能。2012年底開始,張昕宇、梁紅由中國向世界出發。迄今,他們去了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每年用完兩三本護照。
以張昕宇、梁紅經歷為主線的視頻作品《侶行》《我們的侶行》分別于2013、2017年上線,影響了一個又一個生活于各個瑣碎時空里的人。就在這時,張昕宇意識到,他和梁紅的“活法”不僅僅是他倆的了。
“我把我對這個世界,對事物的理解拍在片子里,我能保證的是真實。”相比拍攝到的素材,“播出來的只能說其中的1%。也就是冰山一角”。比如在中東,太多超乎大家想象的故事。“妻子抱著丈夫的尸塊,下葬時還在發愁怎么把尸體湊齊。怎么往外播?我播不出來,太殘忍了。”
梁紅依然喜歡說2008年以來她最愛說的那句雞湯文: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通過行走世界,張昕宇能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寬容,也越來越意識到曾經對生活的不滿有點“不應該”,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好多地方的人活著都是一種奢侈,而我們是在奢侈地活著”。
大概花了1億多元
當時想換個活法,但是沒想到代價那么大。自環游世界以來,張昕宇“大概花了1億多元”。曾經于北京房地產價格洼地時期買下的房子,陸陸續續賣了出去,在路上沒錢了就回來賣房子,他甚至感謝房地產行情的一路上揚。相比之下,從贊助商那里的收入,用梁紅的話說,“夠抽煙的”。
2012年,張昕宇在北極向梁紅求婚。2013年,他與梁紅在南極結婚。結婚前,張昕宇把他與梁紅的故事寫成郵件,并說自己的行程是開船到南極結婚,但是不知道能不能開得到,如果開到了,希望在婚禮上得到國家領導人的祝福。他把郵件抄送給了世界各地總理府辦公室。然后收到了5位首腦的祝福,其中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
這件事情被各國媒體用不同語言報道,如果說它背后的意義,那就是很多其他國家的人知道中國人可能不僅僅是開礦的、買奢侈品的,“還有會做一些浪漫事情的年輕人”。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單位曾就《侶行》節目開過研討會,來自政府、行業組織、高校、學界的專家表示,這檔節目最大的意義是展現了普通百姓追求“中國夢”的過程,彰顯了“民間外交”的力量。梁紅覺得“民間外交”這個詞有點兒大。
關注度讓梁紅有時候覺得“越走,肩上的擔子越重。也是繼續走下去的動力”。張昕宇補充說:“還是要離開那些小夢想、小曖昧,走進更廣闊的天地。”
尋找世界盲點
張昕宇創業的第一個項目是研發豆腐機,在此之前他擺過地攤,賣過羊肉串,承包過公共廁所。這些都發生在1998年他拿著部隊給的2萬元退伍費以后。梁紅說,他是接受正統教育的70后,“其實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張昕宇至今還保留著豆腐機的宣傳頁,他喜歡自己當時寫的那句標語:豆腐的第二次革命。這個研發讓他于20年前一年賺一百萬。后來他做了首飾機器,因為需要經常去國外展會看首飾,就開始做外貿,這時他去了世界上很多國家。
那時每去一個國家,他接觸的是機場、酒店、會議室,想的是如何洽商、如何在合同上增加合同額和后續投資、如何賺錢,以及哪里有什么好吃的。以旅行的形式再去時,他看到了很多國家的另外一面。比如迪拜,這個地方有很多來自其他國家的人,他們在迪拜工作、生活,區域和他們,相互改變。他更喜歡旅行時候見到的迪拜。
張昕宇說,他越來越大的動力就是讓中國人看到世界,他想讓中國人知道,世界有很多地方面臨和中國一樣的問題,也就是“全世界的人活著都不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問題”。關于要去哪個國家,往往是張昕宇有了計劃以后,他想好路線,決定要拍什么樣的故事,工作人員廣泛收集資料,再一起坐下來討論怎樣來拍。所去的國家一般都是非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很多人都去了,不用我們再去。我們的初衷就是尋找世界的盲點,也是我們內心的盲點。”
有風險不等于冒險
很多人認為張昕宇是冒險,冒險是一股腦不管三七二十一,他是用實實在在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武裝自己,背后有一整套的知識體系,恰恰是這最重要的一點,常常被人忽略。
2017年春節,張昕宇駕駛中國飛機從哈爾濱出發,繞著俄羅斯到堪察加半島、美國阿拉斯加、墨西哥、巴拿馬運河、巴西,從巴西飛躍了大西洋,然后到了非洲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再到印度、印尼,大概40多站6萬多公里,一共用了4個多月。截至目前,這可能是張昕宇人生中最辛苦的一次旅行。
“如果中國飛機做得不好,根本不可能環飛。但是目前中國對于這個領域沒有更好的市場培育,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在干什么。”也有觀眾看出來,他背后是現代中國科技的進步,他希望展現這一點。
“說出來不許笑話我,但這是我真實的想法:我現在就是希望作品傳遞出來的聲音能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讓大家珍惜活著的每一天,知道和平環境來之不易,知道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穩定、治安的好壞是關切到每個生活在這兒的人的切身利益的。”
(據《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