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友的父母我孝敬”
李彬是江蘇省江都市婦幼保健院放射科醫師、保衛科科長。他1982年參軍,在部隊任營衛生所衛生員。1984年年初至1985年年底,他隨部隊來到南疆老山前線,多次參加戰斗。
1986年年初,李彬戴著一枚二等戰功勛章光榮退伍,他在戰場上搶救過58名傷員,其中8人犧性后被批準為革命烈士。
1994年是李彬參戰10周年。這年清明節,他決定去探望一下烈士也是曾經的戰友沈國良的父母。好不容易找到沈家,李彬不由得驚呆了:小山村破舊的幾間瓦房前,頭發花白的沈爸爸遲疑地打量了李彬一眼,便暗淡著臉低下頭。沈媽媽聽說李彬是兒子生前的戰友,瞬間失態,“哇”的一聲放聲大哭……
離開的時候,李彬暗下決心:以后要多抽空來看望英雄的父母,“也許我給不了他們物質上的幫助,但我至少可以陪陪他們,讓他們不那么孤單。”
次年春節,李彬騎車帶著妻兒去鎮江陪沈家父母過年。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沈爸爸支吾著說:“在我們這里,今天晚輩都要給親戚拜年的……”李彬知道這個風俗,更理解老人的心情:“當然要拜了!以后我就是您的兒子。兒子、孫子都回來了,怎能不拜年?”于是,李彬以沈國良的身份,帶著兒子挨家挨戶給村里的親戚拜年,沈國良該稱呼什么,他就稱呼什么。
不大的小山村沸騰了。李彬給親戚們拜完年后,很多親戚又來沈家回拜。兩位老人對李彬說:“這是國良犧牲后的11年里,我們過的第一個像樣點的年,謝謝你們。”李彬則說:“從今往后,你們就是我的父母,我就是你們的兒子,以后每年我都帶著老婆孩子來陪你們一起過年!”
李彬的做法在戰友們中傳開后,受到了戰友們的稱頌。1997年清明節,幾位戰友相約一起前往廣西為烈士們掃墓。一位老人得知消息后,堅決要求跟他們一起去,一問才知道,老人是烈土樊俊的父親。一路上老人什么也不說,到了墓地附近,他跌跌撞撞地撲過去,一邊號啕大哭,一邊瘋了般挨個撫摸著墓碑尋找著自己的兒子。找到樊俊的墓碑時,老人竟然兩腿一軟跪了下去……
在回程路上,樊爸爸才告訴李彬,樊媽媽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臨死也沒能去兒子墓前看看。當聽說樊媽媽的骨灰還沒有下葬時,李彬堅定地表示:“我來幫樊媽媽實現這個愿望!”
在征得樊爸爸的同意后,第二年清明節,李彬帶著樊媽媽的骨灰,自己掏錢買車票并負責整個行程的吃住,陪著另外3名烈士的父母前往廣西烈士陵園掃墓。
兄弟情溫暖全中國
烈士易科偉17歲當兵,人伍第48天被提拔為副班長,收復老山時因表現突出,火線入黨,當天光榮犧牲。當李彬得知易科偉的父母都下了崗時,毅然認了他們做父母。接著是金德榮烈士、李繼富烈士……李彬很快就認下了18對父母,有揚州的、鎮江的,還有幾個蘇北家庭(其中部分父母只剩一位)。
李繼富烈士的父親已經88歲了,老人生日那天,李彬說:“我要帶您去一個您一定想去的地方!”下了車,老人才發現自己到了軍營,是兒子生前的部隊。當部隊首長親手給老人戴上他兒子李繼富被追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等功臣榮譽獎章時,老人的眼睛濕潤了;首長隨后請老人參加點名。當念到“李繼富”的名字時,全連100多名戰士齊刷刷地立正,共同答道:“到!”老人再也忍不住,熱淚滾滾而下……
有幾位烈士父母無意中透露說想到北京天安門看看,李彬二話沒說,自己掏錢,先后分三批,將12對“父母”送到北京,參觀了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升旗儀式等,他們說這輩子再也沒有憾事了……
20多年過去了,李彬為了這18對“父母”花光了積蓄,他和妻子至今仍住在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的單位房改房里,他多次陪著烈士父母去遠方,卻從未帶自己的母親出過一次遠門。
在李彬的感召下,南京軍區某防空旅與鎮江市18個烈土家庭結成對子,每到節假日,戰士們就會去老人家里慰問;揚州市涌現出共有3000多人參加的志愿者群體,經常幫助傷殘軍人和烈士父母做好事。
(摘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