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初期,全中國的社會音樂生活都經歷了從貧瘠到富庶、從單調到多彩的過程,大慶這一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新興城市也不例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大慶社會音樂生活因石油工人的業余文化生活需要而催生了頻繁的演出交流活動,因移民眾多而生成了獨特的音樂活動與傳播,因人口增長、城市化明顯而加快了音樂教育的腳步,在改革開放初期,形成了多樣化的社會音樂生活形態。
[關鍵詞] 社會音樂生活;多樣化;大慶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1-0004-02
大慶是一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大慶油田的發現與開采,是共和國工業化進程中最為濃重的一筆。建國初期,五湖四海的石油工人、科學工作者聚集到大慶油田,為甩掉貧油的帽子而展開了舉世聞名的“石油大會戰”。從1959年的大慶油田到1979年的正式建市,大慶與新中國共同經歷了艱難時期與特殊時期。改革開放初期,大慶從一個大型油田發展為獨立的工業城市,在整個中國都處于百端待舉的出發時期,開始了新的“會戰”。在“文革”時期,大慶雖然有著廣泛的群眾音樂基礎,但是沒有良好的藝術氛圍,沒有有效的音樂教育模式,更缺乏高素質的音樂人才,和中國多數工業城市一樣,音樂一方面是工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輔助工具,另一方面是政治工作的傳播工具,音樂生活形式簡單,內容統一。
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幾年里,大慶的社會音樂生活由單一的革命歌曲唱到精彩紛呈的各類音樂活動,由對音樂藝術審美的單一性困惑到移民文化帶來的音樂形式兼收并蓄,由各種交流匯演體現的傳播性能和審美功能,因其工業化發展過程的特點而展現出了社會音樂生活的多樣化形態。
一、改革開放初期的大慶演出活動
大慶油田成立以來,演出活動一直比同時期的其他工業城市要頻繁,由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全國傳播,令許多演出團體紛紛走入大慶。
1982年的國際油田開發技術會議是改革開放后在大慶舉行的第一次大規模會議,當時東方歌舞團的牟炫甫、鄭緒嵐、蔡金良等知名藝術家受到大慶文工團的邀請參加了此次會議的匯演,當時參會的人員有24個國家及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聯合國技術合作促進發展部的專家共70多人,大慶文工團的演員與知名藝術家的聯合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為會議增添了色彩,也讓大慶人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大慶油田的發展加速了石化企業的發展,1982年3萬余名建設者參加了30萬噸乙烯會戰。為此,1983年初,黑龍江省歌舞團、曲藝團的60余名藝術家組成了慰問演出團,在大慶進行了十余場專場慰問演出,一方面豐富了石化職工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一方面也為大量移民而來的石化員工帶來了心靈的慰藉。改革開放初期的10年間,這類的演出層出不窮,特別是1990年7月由著名歌唱家彭麗媛、馬玉濤、胡松華、閻維文和著名表演藝術家王剛、郝愛民等人在大慶的慰問演出,為大慶人帶來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贊歌》《你是我的陽光》《鼓浪嶼之歌》等經典作品,連續10場的慰問演出觀眾達3萬多人,為大慶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無形中提高了大慶人的藝術審美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大慶人的音樂鑒賞能力。
經歷了“文革”時期的十年,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的大慶,是在大型油田上拔地而起的荒原城市,地域遼闊,所有的城市建設都剛剛起步,人們對業余娛樂活動有了更多的渴望與需求。而頻繁的慰問演出,在提升藝術鑒賞能力的同時,也讓大慶人有了參與其中的愿望,音樂藝術活動在大慶群眾藝術館成立之后,層出不窮,在改革開放初期的十余年間,群眾藝術管舉辦了數百場的群眾性文藝活動,其中有大慶市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大慶市農民文藝匯演、殘疾人文藝匯演、全市農副業戰線婦女文藝匯演等,涵蓋了大慶的各行各業,演出的場所由廣場、社區到專業的劇場舞臺,各種匯演空前繁榮。1988年1月,群眾藝術館又組織舉辦了首屆全市綜合性文藝匯演,是自1960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文藝盛會,參與人數眾多,為大慶的社會音樂生活增添了別樣的風采。
大慶文工團是大慶最早的專業演出團體,20世紀70年代初期成立之后,幾度解散又幾度重組,到了1979年,從省藝校畢業的30余名音樂、舞蹈、戲劇專業演員全部分配到大慶文工團,開始承擔起大慶的交流演出、基層慰問等任務,之后的每一年都有省藝校的畢業生分配到大慶文工團,據大慶志統計,僅1979到1985年,文工團的歌舞演出達到713場,觀看人次達到79.4萬,可以說為大慶人進行了最初的專業藝術啟蒙與音樂傳播。
二、移民文化生成的音樂活動與音樂傳播
改革開放初期,隨著一次次工廠招工和每年的大中專畢業分配,人們從全省各地乃至全國各地不斷地來到大慶,每一次新居民的注入都令社會音樂生活有新的變化。大慶雖然地處偏遠,但由于移民的增多,全國各地的群眾娛樂項目都能很快在大慶流行開來,當時的大慶,在藝術方面出現了大眾化的特點,除了各類文藝匯演,當時舞廳、婚禮、飯店的音樂活動也極其繁榮。80年代初期,每到夜晚大大小小的舞廳燈火輝煌,大慶市區三大單位市政、油田、石化的職工食堂和活動室都變成了有樂隊、有駐唱歌手的舞廳,選用的音樂都是當時的流行歌曲,偶爾也會演奏一些輕音樂,晚飯后去舞廳跳舞,是當時很多人的娛樂活動,也有人視為健身項目,當然也有一些人專門去聽歌。而當時的婚禮,幾乎沒有不請樂隊的,基本是由鍵盤(電子琴)、電吉他、貝斯、架子鼓和一男一女兩名歌手組成的樂隊,婚禮儀式之后,幾乎就是一場小型音樂會,人們可以點歌、點曲,也可以走上舞臺一展歌喉,那時的婚禮似乎成了專供市民欣賞娛樂的大眾音樂會。
到了80年代后期,飯店、夜總會的樂隊演奏在全國逐漸興起,大慶也迅速發展起來。最早在飯店出現的樂隊是當時大慶最大的飯店皇宮酒店,隨后幾乎所有中檔以上的飯店都開始請樂隊固定演出,人們的家庭宴請、生日、聚會幾乎都要去有樂隊演奏的飯店。這些樂隊的成員都來自于不同的單位,有藝術類的大中專畢業生,也有從外地招工來的工人,當時大慶這樣的小樂隊大概有100組,他們每周會集合在一起練習,搜集當下最熱門的歌曲、樂曲,能夠應付觀眾隨時隨機點歌,可以說,這些音樂活動是人們社交、娛樂的一種手段,同時也為大慶的音樂傳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三、音樂教育對社會音樂生活的影響
大慶的專業音樂教育發展得比較晚,最早出現的音樂專業教學是在1972年大慶師范學校開設了音樂專業,到1979年又增設了幼師專業,不但緩解了大慶音樂教師短缺的局面,也在油田職工文化生活中起到了傳播的作用。到了80年代初期,恢復高考后的音樂類專業大中專畢業生陸續來到大慶,改革開放初期的十余年間有150余名本專科畢業生分配到石油、石化、市政的各學校,給大慶的音樂教育帶來了更專業的發展。80年代初期,大慶陸續成立了教育局、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這些機構都有負責大慶及各區的音樂教學活動的指導,經常組織教學競賽、教學研究,提升了音樂教師的整體水平。
這些音樂教師不僅完成中小學的音樂普及,在油田、石化、市政的所有音樂活動中都擔當重任。80年代初期,石油、石化系統都陸續成立由職工組成的合唱團、管樂團,這些官方音樂社團呈現出更廣泛的發展態勢,參加人員越來越多,有工人、干部、技術人員,但無一例外都是由專業音樂教師擔任會唱隊的聲部長、樂團的首席演奏、指揮,提升了這些音樂社團的整體水平。這些社團的成立喚起了人們對專業音樂活動的熱情,對培養音樂人才、提高音樂欣賞水平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專業音樂人才的增多也喚醒了大慶人對下一代的藝術培養意識,從80年代初期就逐漸有專業的音樂教師開設校外音樂培訓班,一些學校也都有了第二課堂,當時的第二課堂以合唱團和管樂團居多,90年代初期,大慶四中的合唱、大慶25中的銅管樂團都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力,頻頻參加省內比賽并屢獲獎項。
結 語
可以看出,音樂表演、音樂欣賞、音樂教育是社會音樂生活多樣化生成的基本過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處于被制約、被破壞的狀態,全國的社會音樂生活都比較單一單調。改革開放后,舉國上下群眾音樂生活逐漸豐富,大慶這一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有著獨有特點的城市則表現得更為獨特,無論是帶有政治色彩的交流演出,還是受移民文化影響的音樂活動,無論是逐步正規化的音樂教育,還是音樂教育正規化引發的音樂活動,大慶人的社會音樂生活隨著整個社會的嬗變而逐步發生變化,改變了社會音樂生活的廣度與深度,使音樂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逐漸變大變廣,生成了多元化多樣化的社會音樂生活形態。
[參考文獻]
[1]馬風勝.淺析我國石油文化的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08).
[2] 趙天石.大慶城市文化形態探析[J].大慶社會科學,2011(08).
[3]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4] 李嵐清.關于音樂的社會功能問題[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01).
[5] 忽培元.大慶文藝精品叢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