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吉劇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但現在也面臨著中華戲曲普遍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如何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實現吉劇振興發展,已成為我們當前亟須研究的課題。本文著重從吉劇劇本創作、宣傳及吉劇人才培養方面對吉劇的發展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 吉劇;中華戲曲;振興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1-0069-02
一、吉劇歷史背景及現狀
中華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音樂文化長河中的藝術瑰寶。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它卻經歷了 “激情澎湃”的“大躍進”,動蕩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海外大量的新思潮涌進人們的思想,人們的審美情趣、審美需求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年輕觀眾,他們在各種新興媒體和娛樂方式的沖擊下,審美需求越來越趨于多元化,致使中國傳統戲曲藝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中。目前,中國地方戲種已經由原有的三百六十多個,消亡了三分之一。現存的劇種也逐漸失去了市場的競爭能力,即使是國粹京劇,紅極一時的評劇、昆曲也不能避免。很多劇種已經走進了歷史博物館,成為了古老的傳統藝術。
吉劇作為一個新劇種,同樣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危機。到目前為止,很多新劇種不是胎死腹中,就是半路夭折。而吉劇就是在這樣“先天不足”和“后天缺氧”的危機四伏的環境下存活了下來。雖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老一輩藝術家和吉劇人的共同努力下,仍有少部分的經典吉劇活躍在舞臺上。但我們仍不得不看到吉劇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二人轉劇場遍布吉林省大小城市,吉劇團數量卻呈下降趨勢;政府雖然極力保護地方音樂文化,但仍然不能改變吉劇的觀眾在不斷流失的狀況。經歷過吉劇興盛時期的老人們對吉劇有著深厚的感情,而觀看吉劇的年輕人卻少之又少,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群并不知道有吉劇。
二、吉劇發展對策
(一)抓好劇本創作工作,是發展吉劇的核心
劇本是一劇的靈魂,是導演和演員二次創作的出發點,是一個藝術作品能立起來的根本。由于劇本創作周期長、稿費低的一些原因,導致我省劇本創作團隊不斷萎縮,而且還出現了為迎合大眾,尤其是農民的某些低級趣味,出現了低俗的、膚淺的吉劇劇目。吉劇真正要長遠的發展,就必須要以劇本創作為核心。筆者認為吉劇劇本要從幾個方向把握:
1緊跟時代步伐
吉劇作家張一虹認為,生產的劇目一定要有時代氣息,有時代特色,要下一番苦功來解決吉劇的現代戲問題。可見吉劇要實現振興,必須要緊跟時代,體現時代精神。只有符合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才能確保吉劇適應現實環境,從而走上實現吉劇振興之路。七八十年代,社會上“情大于法”的現象比較嚴重,而恰逢1980年《刑事訴訟法》頒布,張一虹為此創作了六幕吉劇《情法之間》,細致地描繪了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成功地塑造了方蘭秉公執法、不畏強權的人民法官形象,充分體現了新時期的時代精神,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2013年由吉林市戲曲劇團推出的大型吉劇《焦裕祿》,再現了焦裕祿一心為民、情系百姓的感人故事,體現了焦裕祿親民、愛民的崇高風范。該劇的推出充分地體現了十八大中的“圍繞著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2017年在黃大年的先進事跡學習活動中,習近平強調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的愛國情懷、敬業精神和高尚情操。筆者認為黃大年事跡亦可作為吉劇劇本創作研究,以此來弘揚正能量精神。
2積極面對大眾市場
市場是戲曲生存和發展之本,沒有市場就沒有戲曲。如何能積極面對大眾市場,就要求我們要主動走近人們,主動關注人們生活下的熱門話題。也只有深深扎根到百姓心中,適應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做到通俗、優美、新穎和情趣的有機結合,我們的吉劇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才能使這門新生的藝術生根、發芽。筆者認為關心老百姓熱門話題,是吉劇振興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道。2014年由白城市吉劇團推出的現代劇《良子》,它生動地描述了小人物良子的家長里短,歌頌了主人公的善良品格,深刻揭示了在當代社會下,人們信仰的缺失、社會道德滑坡、人文素養和情理畸形等社會熱門話題。
3立足于本土
劇本創作扎根本土特色才是硬道理。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每個地域的人的特點和風俗習慣都是不一樣的。吉劇是東北音樂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所以劇本的創作就要抓住東北地域文化特點,充分體現東北濃厚的鄉土氣息,反映黑土地人民的心靈世界和熾熱情感。王肯創作的《包公陪情》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故事雖然唱的是歷史故事,但有著濃郁的東北生活氣息,它運用了東北熟悉的語言和人們熟悉的唱、說、扮、舞等表現手段,深受老百姓的熱愛。
(二)加強對吉劇的宣傳力度,是發展吉劇的重要手段
1建立教育平臺、吉劇研究基地
建立學校地方戲曲音樂教育教學平臺,對弘揚地方戲曲音樂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認為從吉劇長遠的發展角度講就要從小做起,讓吉劇戲曲音樂文化思想在小學生階段生根、發芽。而吉林省高等師范音樂院校恰恰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只有未來的音樂教師熟悉、了解吉劇,才能真正做到吉劇音樂的普及。筆者認為在高等音樂院校可以將“吉劇音樂的入門學習”作為一門學科來對待。長此下去必將對吉劇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同樣,作為一門藝術要長久不衰,不僅要宣傳,而且要有實質的深入的研究。這樣的藝術才能經得住考驗,才能站得穩腳跟。所以建立吉劇研究基地是勢在必行的。2015年6月1日,吉林省長春師范大學研究基地的誕生意味著基地將推動吉劇的傳承發展,為我省“吉劇振興工程”順利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筆者認為要以此研究基地為核心,在吉林省高等師范院校也要建立吉劇研究中心。
2加強網絡媒體的宣傳力度,樹立吉劇品牌
品牌是一種象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消費者對產品的認可程度。而作為藝術產品的吉劇,如果在文化產業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意味著觀眾對吉劇藝術的認可和接受,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來觀看,受到觀眾的肯定和贊譽,而且還能夠迅速擴大在全國的知名度,加快吉劇在全國的傳播速度。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廣播影視、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對戲劇的宣傳不再局限于舞臺、劇院,人們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推動著戲劇的發展。筆者認為樹立吉劇品牌也必須依靠電視、網絡進行傳播 。中央電視臺的《九州戲院》欄目對當地戲劇的傳播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筆者還認為,吉劇媒體網絡節目要以觀眾的需求為基礎,節目類型做到豐富多樣化、專業化、趣味化。只有這樣才會獲得更多觀眾的認可,樹立吉劇品牌效應,達到長久發展的目的。
3充分調動吉劇觀眾愛好者的積極性。
一個好劇種、一部好戲,最緊要的是擁有龐大的觀眾群。觀眾是檢驗劇種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最好標準。振興發展吉劇,就要培育大量忠實戲迷,要讓觀眾關注吉劇、喜愛吉劇,讓觀眾重新回歸劇場,買票看戲。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和演員互動的平臺、表演的平臺,并通過系列活動如“吉劇秀”“吉劇之星”等評選出優秀的吉劇愛好者,這種做法既對吉劇有了大力宣傳,又弘揚了吉林地方戲曲音樂文化。
(三)重視吉劇人才培養,是發展吉劇的關鍵
國家一級編劇、雙陽區戲劇創作室主任張福先認為吉劇的發展首先在于人才的培養。可見人才的培養是吉劇發展的關鍵。吉劇發展歷史雖然短暫,但涌現出很多優秀的劇作家、編曲、導演、表演者。他們的精心創作和精湛的表演使吉劇有過輝煌的歷史。但由于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吉劇人才出現了嚴重的缺失。到了90年代,吉劇人才培養已經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為了地方戲曲的長遠發展,為了徹底打開制約人才培養的瓶頸,在省里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吉林藝術學院承擔起了培養吉劇人才的重任。于2014年成立了戲曲學院,設立了吉劇表演班,開始了本科制的正規培訓。筆者認為不能僅僅把吉劇人才的培養依托于吉林藝術學院,我們要充分發揮吉林省高等音樂院校的積極能量,為吉劇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吉劇雖然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困難和問題,但勢必要走向振興,它是符合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只要吉劇人要始終保持堅定的信念,同心協力,勇于探索,大膽嘗試,一定會為吉劇創造出一個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景鳳鳴.吉劇集成·口述史卷[M].長春: 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
[2]周青民.“保護”“警惕”“突出”與“堅守”從幾個關鍵詞談吉劇的振興與發展[J].戲劇文學,2015(09).
[3]孫修竹.新時期吉劇發展繁榮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戲劇文學,2014(05).
[4]楊世祥.吉劇發展的新階段[J].戲劇文學,2015(01).
[5]鄧 鋒.論吉劇的創作原則與審美追求[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11).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