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可以將藝術理解成一種視角,還可以把科學理解成另一種視角,因此,人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會從藝術與科學的視角中隨之發生改變。圖像中體現的藝術與科學,是人們所看到二者統一的圖像,雖然藝術與科學觀念和方向不同,但是二者又能互相融合在一起,人們能夠更加注重自然與社會。
關鍵詞:藝術;科技;異同
一、藝術的本質
對于藝術本質的理解,每個人的結論都是不同的,大概分為四種模式。
1、再現說
人類對世界的模仿和再現就是對其根本的理解,再現說強調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在表現方法上居多表現為現實主義。再現說在西方藝術史上都很流行,無論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中,還是西方哲學家、藝術理論家中都不乏支持再現說之人。
2、表現說
表現說強調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的主體作用,認為現實生活只是藝術創作的先決條件,而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藝術創作的藝術性以及社會作用是藝術家的創造。表現說在創作方法上主要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它把藝術本質同藝術家主題情感的表現關聯起來,突破了藝術的審美特性,在美學史上是一大進步。
3、勞動說
勞動說認為藝術起源于原始人的勞動實踐,原始人的勞動是一種集體勞動,勞動創造了人,鍛煉了人的感覺器官與感覺能力。
4、形式說
形式說只強調的就是其形式側重用藝術的觀點來闡明藝術與研究藝術的本質,并且突出藝術的審美本質。
藝術的歷史過程是漫長的,并且是以勞動為前提,以模仿為手段,以想象為特征,以情感為動力,從實用到審美是其發展線索,是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反應與再現。
二、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
在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中,抽象與具體、邏輯與形象的關系并不是絕對的分離,恰恰是有著相互影響的聯系,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再現性與創造性的統一體現在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中,并且包含著思維、想象、靈感還有知覺等具有創造性思維要素。
具體的形象思維是藝術思維的主要標志,抽象的邏輯思維是科學思維的基本特征,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把二者對應起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是統一的,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也是統一的,他們在機制上更是不可分割的。
藝術家先是有了創作的靈感,才會有了創作作品的過程,在藝術作品構思的初級階段中形象思維會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既離不開抽象思維又離不開邏輯思維過程。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形象思維是科學發現過程的開始,依靠科學家的直覺來發現和提出科學的問題,之后又嚴格的進行邏輯推理,最后一個邏輯的東西就會在人們面前展示出來。所以科學發現的最后結果在某些程度上就掩蓋了形象思維的過程。目前,人們之所以比較重視科幻類小說,就在于科幻類小說能夠成為藝術形象思維的成果,逼近能夠啟迪人類的智慧,還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舉個典型的例子,凡爾納被稱之為“奇異幻想巨匠”他的作品就曾預見了許多當今成為現實的科學技術成就。
如果人們能夠兼備藝術與科學兩方面的素質,那么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科學家在運用邏輯思維進行發明的同時與藝術的思維形象相關聯,比如,藝術的獨特視角和表達真理的方式。藝術家再展開想象的思維時,更需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導向,在創作作品的同時,如果能夠借助邏輯思維,藝術作品就能夠展示出崇高的精神境界與藝術魅力。繪畫的神韻與詩歌的意境都會為他科學的思維激發出智慧的火花。無論在科學發現還是對于藝術的創作,美學顯得尤為重要。美,不僅客觀存在,而且還是人的內心一種感受,這也是一個人自身修養的體現,藝術家與科學家都需要美,都需要強烈的直感,和良好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品格。藝術的科學化和科學的藝術化在當下顯得更為重要。所以,科學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科學。
三、藝術創作與科學創作
藝術家依靠現實中物質媒介進行審美實踐的藝術創作,從而創作出具有一定物質形態和時空形式的作品。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具有生命的有機整體,各個活動互相滲透,在構思中有傳達,在傳達中有構思。可以把整個創作過程理解為藝術家主體情感與傳達媒介的互相作用。
科學的框架是有序列的、抽象的以及數學的方程組合起來的,其復雜內容是要靠時間式的以及科學秦傾向的大腦左半球處理。當藝術家進行創作時需要大腦右半球產生的視像與預知能力相結合,藝術就會預言出未來的實在觀念。
20世紀初,在西方藝術史上不僅產生了歷史性的革命,在科學界中出現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正是改變了人們思維方式的兩門學科。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結合,在開始時對人們的意識形態體系還不是很完善,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左右半腦有著很大的鴻溝。無論科學還是直覺,都認為大腦右半球是藝術型的,雖然藝術構思的合成產生右半腦內,同時也需要做半腦的工作提供程序,最終才能使藝術實現完美的音樂、繪畫和雕塑。藝術的設計中心是在右半腦,工作則是在左半腦。與此同時,科學也需要右半腦提供靈感。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正如左右腦合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腦。
歷史上,達芬奇就能夠將左右半腦有效的結合為一體,為什么達芬奇能夠做到呢?也許用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可以回答。如果能夠在藝術中觀察藝術,在藝術中勘察科學,也會有新的維度產生。當我們在形容某人多才多藝時可以認為這個人是從藝術與科學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世界,此時,藝術與科學結合在一起,就會對新的事物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從客觀的角度講,科學的創造在于發現自然界的普遍秩序。從主觀的角度講,藝術的創作在于我怎樣表達這個世界。藝術與科學是相互依存的,科學與藝術家的感激也是相互的,就像人類左腦和右腦需要共存,合二為一。
總結
對于藝術與科學的關系,可以認為,在缺乏藝術氣質的人群中,很難造就出有成就的科學創造者,所以藝術代表了創作,能為科學技的進步發掘潛力。在新世紀中,科學與藝術二者不可分割,新世紀的社會是具有高科技的社會,所以,新時代的人才是綜合發展的,是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培養藝術與科學兼得的人才才是學科交叉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藝術與科學》中國石化出版社
作者簡介
李鑫(1994.3-),男,漢族,籍貫:遼寧盤錦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學,研究方向:環境雕塑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