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產養殖是人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獲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本文擬對水產養殖中的科學喂養與部分病害防治問題進行探討,供參考。
關鍵詞:水產養殖;科學投喂;病防
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蓬勃發展,養殖面積的擴大和種類的增多,僅靠天然餌料已遠遠不能滿足水產養殖生產的需求。因此,必須根據各種魚類及水產動物的不同食性和營養要求,配制出高效的人工配合飼料并掌握科學的投喂技術,才能達到水產品高產、穩產的目的,進而提高廣大養殖者的經濟效益。
一、環境要求
1.提升池塘水位。針對池塘養殖水位偏低,外河水源較差的狀況,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添加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逐步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時選擇在晴好天氣的上午10時到下午2時間進行。
2.增加水體溶氧。有增氧設備的可在晴天中午堅持開啟增氧機2小時以上,遇到陰雨天或天氣突變,要及時開啟增氧機。如無增氧機的可采用潛水泵在池內打循環水(時間在下午3時前,切忌在傍晚進行),增強水體的對流與交換。
3.生物調控水質。各類養殖品種已進入生長的黃金時期,但在攝食旺盛的同時,其排泄物也顯著增多,加速了水質的惡化。為此建議選擇由多種微生物菌種制成的生物制劑潑灑,調控水質,具體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按照說明書正確使用。
4.外河網圍養蟹的應撈投水草遮蔭,減少強光直射,降低水溫,如出現缺氧現象可采取用掛機船螺旋槳推水增氧,增加水體流動。
二、科學投喂
1.注水管理。一般來講,成魚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魚種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水源方便的魚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換水量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注意不要讓工業廢水和農藥污染水流入魚塘內,以防發生病害。
2.投喂管理。充足的餌料,可促進草、鳊、鯉等吃食性魚類的糞便肥水可帶動鰱、鳙等濾食性魚類的生長。一般每l00公斤草魚和鳊魚每天要投喂鮮嫩飼草20~30公斤、精餌料3~5公斤。另外,還要看天氣、看水質、看魚類生長情況,實行“定時、定位、定質、定量”投餌原則。投餌量要根據天氣、水質和魚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遵循“少量多次、勤投勤喂”的投餌施肥原則,讓魚吃飽吃好。同時還要根據不同魚類的食性及營養需求合理投喂餌料。要增加配合飼料的投喂量,以積累過冬所需能量。
3.巡塘管理。每天堅持早晨巡視魚塘,觀察塘內水質,魚兒活動和攝食情況。如果日出前鰱、鳙魚群集于水中央,人走進塘邊即潛入水中,這樣的“浮頭”屬正常現象,不需要搶救。如果草魚“浮頭”,體色變黃不集群,不怕人,須立即搶救。同時要及時打撈死魚,清除草渣雜物,盡量保持魚塘清潔。
4.水質管理。及時注換水或調節水質。如河(湖)水源水質較好,可定期(10至15天)注換1次,每次20厘米左右;如水源水質較差,可以選擇晴好天氣,每15至20天使用一次復合微生物制劑,也可用生石灰(每畝12至15公斤)化水后全池潑灑。注意用完微生物制劑后,不要馬上使用消毒殺菌劑。適時使用增氧設備,堅持晴天中午開,傍晚不開;陰天清晨開,白天不開;浮頭以前開,連綿陰雨天半夜開的原則。同時備好急救“增氧靈”,預防缺氧浮頭發生。無活水源的水池,可按每立方米水體用含量30%左右的漂白粉1克兌水澆潑,同時早晚適量潑施人糞尿。如是肥水塘或以投喂精飼料為主的魚塘和配套禽畜場的池塘,水質容易富營養化,最好每畝塘用竹竿欄圈50~60平方米的水面,種上水浮蓮和水花生等。
5.施肥管理。秋初氣溫較高,施肥應堅持少量多次原則。如果是肥水塘,則施少量化肥(一般畝施尿素2.5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以使池水保持油綠色或茶綠色為宜)。如果是清水半瘦塘,則以施發過酵的禽畜人糞為主(畝施400~500公斤,間隔7~10天施1次)。秋末水溫下降,應以施有機肥為主。
6.越冬準備。未達上市規格或不能出售的苗種、成魚及親魚,宜在秋季的前期即水溫15℃~12℃期間按照常規程序并塘,或分品種、分規格專塘養殖過冬,兇猛性、肉食性魚類如甲魚、鱖魚、革胡子鯰等,不要大小混雜養殖過多。越冬池要清塘消毒,池塘要深灌水,一般水深為2~3米。
7.輪捕輪放。一般采用捕大留小、捕大補小的方法,將達到商品規格的魚適時應用誘捕網將其捕撈上市,同時視養殖要求補放小魚種。捕撈要選在水溫較低、池水溶氧量較高時進行。一般宜在黎明捕魚,以供早市。如魚有浮頭現象,嚴禁拉網捕魚。先將誘捕網沉于食場水底,舉后開食將魚引到食區,再緩慢提起網的四角,將網內的商品魚捕獲上市。因此,必須立即加注新水或開啟增氧機,使回池的魚種有一段頂水時間,以沖洗過多粘液,增加溶氧量,防止魚浮頭。待池水和魚群恢復正常狀態后,再按養殖要求補放小魚種。
三、病防工作
隨著水產養殖病害的種類越來越多,爆發的頻率越來越快,給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使許多養殖企業和個人喪失信心。
1.細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細菌性魚病主要有出血病、爛鰓病、赤皮病、腸炎病以及細菌性敗血癥等,引起病變的細菌主要是水氣單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單細胞菌等。當水質惡化,而且有適宜的溫度調節,這些病菌通過魚的呼吸經鰓到達魚的體內,生成病灶。所以保證水的質量,控制好水溫是完全可以避免此類魚病的發生。
2.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產養殖病害中最嚴重的類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這是導致魚類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產病有河蟹抖抖病、蝦類肌肉白濁病等。主要預防措施有,首先是徹底清塘后,在將魚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進行一次消毒。這種方式對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發病季節到來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經發生病害,使用內服藥,以防止病害的擴散。
加大健康養殖技術的推廣力度,實現以預防為重點的生態養殖。首先,要加強“養魚就是養水”這個理念的宣傳。第二,實現規模化養殖,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積極推廣芽孢桿菌制劑、以乳酸菌為主導菌的EM菌劑等微生態制劑,逐步淘汰以化學成分為主的水質凈化消毒劑,從而形成健康的生態養殖環境。第三,利用財政補貼等手段,以草魚出血病滅活疫苗,同時推廣、普及工侑四是以水產品出口基地為重點,建設標準化養殖示范區。
參考文獻
[1] 石文雷,陸茂英.高效水產養殖技術問答系列 [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
[2]金虹.水產養殖動物疾病診斷治療[J].基層農技推廣,2015(12).
(作者單位:山東省成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