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妥善處理勞動爭議,是保持市場經濟中勞動關系穩定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仲裁是解決勞動爭議的一個重要方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頒布實施,推動了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完善,但也出現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堅持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不斷完善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無疑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問題;對策
一、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客觀評價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納了以仲裁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英國早在1924年即制定了的專門法規規范勞動爭議調解和仲裁。我國1933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中出現了勞動爭議仲裁的萌芽,其相關條文規定,“因為各種勞動條件問題發生爭執和沖突時,各級勞動部在得到當事人雙方同意時,得進行調解及仲裁。”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的轉型,我國勞動爭議的發生特點、解決方式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發生變化。據統計,1996年至2004年近十年間,1996年經調解程序結案的勞動爭議案件為24223件,仲裁為12789 件。但至2000年時調解為41877件,仲裁程序結案數為54142件;2004年時調解為83400件,仲裁程序之結案數增為 110708件。勞動爭議案件的調解與仲裁解決比例發生顯著改變,顯示勞動爭議仲裁成為解決勞動爭議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六年來成效顯著,但在實踐中也存在迫切需要改進之處。
二、現行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存在的問題
1、仲裁機構受案范圍過于狹窄。按照《勞動法》規定仲裁受案范圍有二個;按照《條例》第2條的規定,仲裁受案范圍有四項。現實問題就在于,隨著勞動用工形式的靈活多樣,這樣的有限列舉很難包括所有的勞動爭議形式。對于其中未列出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一般不予受理,有些則需要起訴至人民法院。如果將某些勞動關系方面的問題作為民事關系來處理,勞動者顯然處于弱勢地位。
2、仲裁前置程序弊大于利。我國現行的勞動爭議處理體制,就是在司法實踐中自發形成的單軌體制,因一些地方高級法院對《勞動法》第79條的理解發生偏差,并以該條作為依據,采取了“未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的勞動案件,法院不予受理”的做法,這便在事實上確立了仲裁前置原則且形成了裁審并軌,仲裁前置的單軌制。不可否認,這種單軌制對減輕法院辦案負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顯然大于其利處,如不能及時結案,違背了仲裁自愿原則,愈來愈不適應經濟發展對協調勞動關系,從而影響勞動關系的穩定和發展。
3、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實體化建設問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頒布實施后,人社部一直在著力推動仲裁辦案機構的實體化建設。但是,依附于行政體制,受制于人員編制的仲裁院,在海量的勞動爭議面前依然顯得捉襟見肘。近十年來我國的勞動爭議案件出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這種快速增長不僅表現為當事人數量和案件數量的增加,還表現為集體爭議案件數的增加。仲裁強制前置的設計過于維護勞動關系的安全,而忽視了新形勢下對于爭議處理效率的需求,直接導致了勞動爭議積案數量上升的結果。
三、完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對策
1、放寬勞動爭議受理范圍。《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定的受理范圍采取有限列舉的形式,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勞動爭議范圍,一旦新型勞動爭議出現將面臨無法處理的局面。所以在受理范圍的規定中宜采用一定的概括形式,例如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爭議的本質加以概括。這種本質概括主要考慮爭議雙方之間法律關系性質應為勞動法律關系,而非普通民事法律關系。又如童工、非法用工等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勞動爭議也可納入仲裁程序,這些在新形勢下發生的具體爭議事項宜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加以補充,以便更加有效地面對復雜多變的現代社會。
2、要做強仲裁。首先要從機構設置,使仲裁委與行政序列相脫離,突破編制的束縛,實現仲裁員遴選、任職、考核的社會化,使其真正成為一個社會力量主導的獨立法人。目前在勞動爭議多發地區,由于對兼職仲裁員的選任、考核并未建立成形機制,因此真正能充分發揮兼職仲裁員作用的較少。仲裁院對兼職仲裁員的辦案工作予以一定的經費支持,兼職仲裁員能夠從中獲得職業滿足感和因兼職仲裁員身份而收獲的附加收益,對所從事的仲裁工作也比較有熱情。因此,仲裁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化是未來勞動仲裁機構社會化的關鍵,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3、變革仲裁前置原則為仲裁自愿原則。實踐中,一般都以仲裁作為訴訟解決的前提條件,人民法院只受理對裁決不服的勞動爭議案件。由此,仲裁成了勞動爭議處理的必經程序,造成大部分勞動爭議案件已習慣于“先裁后審”的做法。對于司法實踐中形成的該制度,缺乏科學性。《勞動法》第77條中對四種處理方式采用的是并列式立法用語,當事人有權在其中選擇任何一種方式解決爭議。從《勞動法》第79條的規定不難看出,協商、調解、仲裁三種方式都是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的方式,并沒有規定當事人必須采用先行仲裁的方式。而目前司法實踐中普遍采用先裁后審方式,究其根源,不外乎對《勞動法》第79條的誤解。我國《合同法》及《仲裁法》對經濟爭議、民事爭議都是采用當事人自愿提交仲裁原則。勞動爭議的強制仲裁原則除缺乏法律依據外,在法理上也是缺乏依據的,其在司法實踐中采用顯然不合時宜。我國目前的勞動爭議仲裁屬強制性仲裁,而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僅在一些特定領域或涉及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才實施強制性仲裁,一般情況下,仲裁都是自愿的。因此,我國入世后理應摒棄勞動爭議仲裁強制仲裁做法。
參考文獻
[1]蔡洋,王亞星.勞動爭議仲裁新問題——湖北省隨州市2008年度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統計分析[J].中國勞動保障,2009(4):43.
[2]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王國社.從仲裁實踐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完善[J].中國勞動,2009(4):23-25.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