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對話”,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就是教師與學生不斷的對話的過程,與不同的學生對話的過程。一次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對知識進行鞏固,對教學信息進行反饋,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精心引導;連續;及時評價
在初中教學的這幾年以來,發現因為學生小學基礎不同,所以導致了每個學生語文水平不用。對此,我進行了深思,如何最有效的提高語文成績呢?我個人覺得提高課堂效率是最有效的方法。而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呢?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在教學中我不斷的摸索發現,有效性課堂提問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次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對知識進行鞏固,對教學信息進行反饋,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提問中聯系實際,精心引導,避免就事論事
中學生對于句子的理解,大多缺乏抽象思維。因此,在問題的設置上要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淺顯的語言為主。并且能過從生活中的事例入手引導學生,生動形象的為學生創設情境,理解文意。從全方位,多角度理解語言的豐富的內涵。例如教學《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課,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最精彩之處。是課文的重點段,學習這一段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體驗“殘損的手掌”。首先,我通過朗讀體會“我”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此時,可讓學生劃出重點詞語讀一讀,然后問:一般情況下我們描寫手掌都是用什么詞語呢?學生爭著回答寬大等等。寬大,秀氣這些都是什么詞,學生很容易就會回答褒義詞。那我們的作者用的是殘損。學生自然的回答。我順勢引導,為什么作者要用殘損,而不用優美的詞語來形容手掌呢?學生一下子腦袋一片空白了。這時我又引導,你們想一想,老師剛來給你們上課的時候聲音是怎樣的,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洪亮的,優美的,那現在老師的聲音是怎樣的?學生一下子停住了,有點同學在下面小聲的說,沙啞的。我一下子抓住了這個詞,老師用沙啞的聲音給我們上課。此刻教室里變得很安靜。老師為什么用沙啞的聲音給你們上課。因為老師感冒了,因為老師課太多了,因為老師沒聲音了。那好同學們聯系了老師的實際來理解沙啞,你們也能聯系一下作者的實際來理解殘損嗎?學生由此聯想到了作者的寫作背景,當時中國正遭受日本侵略,學生把情、景整合起來理解,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涵。
二、提問要有連續性
一節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往往不是一兩個問題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連續發問,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這樣,前一個問題就是后一個問題的前提,后一個問題就是前一個問題的繼續,每一個問題都是訓練學生思維發展的一層階梯,從而形成鏈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教《美麗的顏色》一課,可以設計這樣的連續性問題:(1)居里夫人工作的環境怎樣?抓住文中的詞語回答。面對如此的環境,她是怎樣做的?(2)從中可以看出居里夫人是個怎樣的人?(3)課文題目《美麗的顏色》,你認為有幾層含義呢?通過連續的提問,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課文內容,也培養了良好的思維品質。
三、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教師要盡可能多站在學生的旁邊和中間,而不是站在他們的對面,要讓學生自然地把教師當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語氣和手勢,要注意傾聽,糾正補充,但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適時適度地評價要以鼓勵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說過的“鼓勵對人類而言,猶如陽光一樣,沒有陽光就難以生存。”同時教師的提問要盡量避免使學生感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教師可超前性追問或再次遞進提問,讓學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給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品嘗成功的喜悅,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有話盡說。
四、提問后要及時評價學生,評價要注意鼓勵性
在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鼓勵性語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課堂提問評價學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師的評價用語要富有鼓勵性,應該多用肯定激勵的語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創見”等。即使學生回答不夠妥切,也應該說:“敢于發表個人意見”、“想想怎樣回答更精彩”等等,學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傳統認識、有悖于教師設計問題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應該予以肯定,予以鼓勵。
總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發散思維、培養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據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做好課堂提問,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好好研究的課題。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