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立足于兒童的認知規律與認知心理,從兒童發展需要要培養其鑒賞能力,其措施有:第一是以讀帶學強化朗誦,通過古詩詞語言魅力來培養其鑒賞能力;第二是詩畫結合簡潔明了,通過具象情境的展示來培養其鑒賞能力;第三是直接感受體驗美感,通過詩詞兒童化演繹來培養其鑒賞能力。
關鍵詞:兒童視角;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能力培養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實現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審美能力的目標,就要重視小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把兒童個性化發展及需要與詩詞賞析結合起來,形成小學生每一個體獨特的鑒賞能力。由于小學跨越了低年段、中年段及高年段三個學段,每一個學段的兒童認知與身心發展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立足于兒童視角,結合學情通過一定的措施與途徑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朗誦、觀賞、感受等三方面,以古詩詞語言、具象情境、兒童化演繹等來論述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如何培養鑒賞能力。
一、強化朗誦,以詩詞語言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
古詩詞教學有其特殊的一面,一般都以朗讀或背誦作為前提與基礎的。在傳統中國教育中,特別是古代教育中,朗讀與背誦從啟蒙開始伴隨一生。盡管這一方法在現代教育中有所改進,但對于古詩詞而言,朗讀與背誦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這是因為通過朗讀或背誦,不僅加強了小學生語感能力,強化小學生對傳統優秀文化記錄語言——文言文的認識,而且通過古詩詞語言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漢字的優美內涵,加強了小學生語言節奏。從語文的本質來看,古詩詞語言的內在音樂性也要求只有通過朗誦,才能感受到古詩詞語言的音樂性。從小學生的語感節奏來看,從朗誦入手去感受原本就可以歌之詠之的古詩詞,對于培養其鑒賞能力有深遠的影響。
以語文實驗版四年級上冊劉禹錫《望洞庭》為例,“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和、磨、螺等三個字在平水韻中是押韻的,即使是普通話仍可以讀出押韻的味道,這就表明在此詩中有一定的內在節奏與音樂性。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小學生通過朗誦來把握這一特點,筆者的做法就是讓小學生通過自己的方言進行朗誦。由于是小學生自己熟悉的方言,通過這一語言來掌握押韻要比普通話更加便捷。而研究表明,各地方言都較之普通話更接近唐代平水韻,如廣東地區的粵語,福建、廣東等地的客家話或閩南語,其發音規則更接近平水韻。因此,通過小學生熟悉的方言來強化朗誦,引導小學生深入去體會古詩詞語言的美感與魅力,在加強語感的前提下也提高了其對詩詞的認識,有助于其鑒賞能力的培養。
二、詩畫結合,以具象情境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
如果說強化朗誦是以語言為切入口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實現“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目標,那么把握古詩詞詩畫結合的特點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則是審美要求下初步形象美學印象的重要轉折。對于小學中年段的學生來說,其不僅具備了一定的識字寫作能力,而且開始對事物有自己的審美傾向,這就要求古詩詞教學要善用這一特點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而詩畫結合不僅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外在表現,更是詩畫相濟下古詩詞意境的內在寫意。即使中年段小學生沒有很強的審美判斷,但也可以通過詩畫結合的形式來引導小學生進行初步審美分析,培養其詩詞鑒賞能力。如上述劉禹錫《望洞庭》作為一首全然寫景的詩歌,其本質就是一幅美景畫。要讓小學生從其視角來感受審美,通過詩人眼中的美景畫來表現,顯然會更簡潔明了,讓其一目了然。因此,這種具象情趣的詩畫呈現,既運用了古詩詞詩畫結合或詩畫一體的特征,又把古詩詞虛實相間的情感簡潔化,把小學生主體意識及兒童視角納入其中,形成了個性化的審美過程,并以此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詩畫結合的具象情境,往往需要教師用詩意語言來進行描述或對比描繪,才能使小學生慢慢進入到詩詞意境中。如元稹《菊花》是非常有情韻的一首詩,詩人愛菊卻不直接贊美菊花,而是通過品格贊賞來寫出自己對菊花的獨愛之心。其詩畫情境應當突出賞菊下詩人的神態或眼神來表現,而不是直接通過菊花之美來表現。這就需要教師語言描述要準確到位,對小學生的引導要有吸引力等。
三、感受美感,以詩詞演繹來培養小學生鑒賞能力
在兒童視角下,古詩詞教學要重視小學生的參與,通過小學生直觀感受詩詞之美來培養其鑒賞能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小學生參與到古詩詞教學,不僅尊重了其學習主體地位,更是尊重其兒童認知發展規律。因此,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引導小學生開展詩詞兒童兒演繹,通過指導其演繹過程來逐步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才能使其與詩詞之美產生共鳴。如劉禹錫《望洞庭》就可以通過學生春游、秋游等看過的湖景進行演繹,讓小學生通過自己的美感體驗轉嫁到此詩中來。這樣一來,可能杭州的小學生是《望西湖》、廣州的學生是《望海珠湖》等,通過這種本土化資源的加入演繹,小學生就能直觀感受并體驗到古詩詞的美感,對詩詞也進行了自我化改造,有助于其與古詩詞產生審美共鳴。
除此之外,詩詞兒童化演繹也可以對古詩詞進行通俗化改造,通過把古詩詞進行一定的改寫后以流行歌曲進行表現,從而使小學生更直觀感受詩詞美感。鄧麗君對《詩經》、唐詩等大量經典詩歌的改編,使更多的人更直觀感受到古詩詞之美。小學古詩詞教學完全可以借鑒這種方式進行兒童兒演繹,如張繼《楓橋夜泊》多年前就以流行歌曲演繹過,那么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指導小學生根據自己的美感體驗進行改編,使其更符合小學生的審美體驗,其客觀上必然會培養并提高小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由此可見,古詩詞兒童化演繹的方式有很多,語文教師要立足于兒童自我體驗選擇恰當合適的方式,使之與學生學情與認知相契合,從而培養其鑒賞能力。
總之,在兒童視角下,小學生的審美觀察、審美認知及審美體驗是第一性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也圍繞這些來開展,才能初步培養其古詩詞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高淑,李華.如何引導小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中[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04):28.
[2]黃蘇芹.淺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的改進[J].考試周刊,2018(18):42.
[3]李君.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初探[J].小學生(中旬刊),2018(02):23.
(作者單位:廣東省紫金縣九和鎮熱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