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神科護理學》是中職護理專業高二年級教授的專業課程。由于專業性強,內容較抽象,在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中所占比例小,學生長期認為這是一門“副科”。本文順應精神衛生護理的時代發展需求,重點論析了影響中職生學習《精神科護理學》積極性的幾點因素以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精神科護理學;積極性;對策
精神病專科屬于相對特殊的一個醫療科室,醫護人員面對的對象主要是缺少自制力、自知力以及具有較強攻擊性的人群。患者多需要長時間住院治療,同時所處的環境主要為封閉式管理[1]。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指出,目前過多關注患者負面問題的精神醫療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導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對精神醫療具有重要意義[2]。為了學習這種積極思考的方法,首先學生自身需要在學習中體驗到積極的情緒,感受到樂趣和收獲。如何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積極情緒和成長感受,本文分析其影響因素,探索有效對策,為精神護理教學提供參考。
一、教師
鮑良克在其著作《教學論》中認為: “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是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它們被稱為教學論的三角形,無論失去其中的哪一個,都不能成其為教學。” 作為教學中的主導方,教師的綜合素養成為影響學生學習中體驗到積極情緒的最主要因素。
(1)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對教師來講,它很重要。擁有較好人格魅力的教師,無疑他在學生中會有更好的聲譽,較高的威信,更深的影響力。反之,只顧按書教課,缺乏與學生真誠溝通的教師難以向學生傳遞思想與知識。
自我介紹是教師與學生建立起信任的第一步。任課教師應重視自我介紹,可在PPT的配合展示下做真誠、詳細的自我介紹,內容包括姓名、教育背景、實習情況、培訓情況、工作經歷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心靈溫度與個人風采。其次應從考試與就業兩個角度向學生強調學習《精神科護理學》的重要性與實際意義。
(2)教材把握
教師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在內容上選擇以教學大綱為依據,以適應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證考試為尺度,把握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增強實際應用的針對性,可以適當整合“護理心理學”和“精神科護理學”兩門課程,突出心理技術、護理技術的實踐性,加大學生學習自我心理護理的練習,讓學生感受到自我成長、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樂趣。
(3)教法
教學中加大情景模擬法的運用,重點通過“感知——理解——深化”三個教學階段來進行。在設置的情景中可結合角色扮演,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模仿、觀察學習精神病人,嘗試理解病人的痛苦,喚起同理心和責任心,消除偏見。比如,可設置某一具體情景請學生探討使用積極暗示法處理。小李在急救中心婦產科實習。一個護士對她說:“小李,你離12床的張某遠點,她事兒特別多。”一天,小李給病人張某做青霉素皮試,病人非常緊張,緊緊抓住小李的手說道:“護士,不是我事多,而是我遇到的倒霉事太多了。我今年45歲,20歲就得了白血病,這都夠倒霉了吧?前幾年又因為急性闌尾炎不得已做了手術,現在腹部又有包塊,還不知道是不是惡性的,醫生說要剖腹探查。你說我多倒霉啊!我真的特別緊張,怕青霉素過敏,萬一過敏,我不就完了嗎?……”這個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精神科護理的興趣,在教學中起到積極作用。
(4)學法
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可以多合理使用小組討論學習法,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角色意識、責任擔當意識、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比如,小組成員最好不超過5人,確定好發言人、記錄員、計時員、信息員、觀察員的角色,向學生明確各角色的職責,組內分工確認崗位,各崗位定期輪換,再輔助個人評分、團體評分等過程評價模式,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感與獲得感,提升自信心。
二、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和受益者,也是除了教師以外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大,對同一教師的教學具有不同的反饋體現。
(1)學習團隊
不少學生反饋,獨立學習時通常會有孤立無援感,不懂的問題也不好意思向同學請教,時間一長就養成學習的惰性。由此,建立穩定的學習小組是很有必要的,既能使學生有固定的團隊使其產生歸宿感,又能在團隊中學習分工合作,養成擔當責任的習慣。
(2)學習體驗
成功體驗是影響自尊的重要因素。教師可采取如下行動來幫助學生,使其獲得積極的成功體驗。
第一,建立成功是可能的信心。關注學生過去的成功經歷,激勵現在做事的動力。
第二,運用多種方式滿足學生的自我實現欲。比如,在小組談論法的使用中,結合個人評價、他人評價、組評等各種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加分。比如,教師可根據本次課內容設計問題,使學生個人回答或學習小組討論后發言人回答,實施團隊捆綁加分,可對學生的儀容儀表、知識點正確性、操作熟悉度等進行評價,更多角度的關注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嘗到成功的滋味。
三、平臺
充分利用學校、社區、見習醫院等社會力量,組建“校-社協同”教育聯盟,架構實踐平臺,開啟中職生“社會參與”素養培育模式,讓學生參與,把測量血壓、肩頸護理、頭部護理等專業服務帶進社區,使學生在實踐中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體驗南丁格爾精神,收獲快樂,提升自信心。
綜上所述,教師要整合各類資源,并且善于洞察學生的消極和積極體驗,引導其表達出來,促進學生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進行整合,更大的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孔燕,周筱紅,李靜賢.護患溝通技巧在精神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民康醫學,2013,24(18)145-146.
[2]馬丁·塞利格曼.趙昱鯤,譯.持續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43 -57.
[3]謝素芳,鄒華欽,張曉敏.精神科護患溝通的技巧[J].中國民康醫學,2012,36(14):972-973.
(作者單位: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