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小學的班主任大都擔任語文課程教學。這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應增進課程內容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學生成長的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實現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由于片面追求工具價值?忽略了其內在的德育價值,故在以往的教育中,德育只留于表面,使其成了語文教學的附屬品。語文教學成為了與現實政治強加聯系的政治教育。
在強調養成教育的今天,這種現象仍然嚴重存在。一些教師在教學完一篇課文后,把課文的主題思想抽取出來,以此告訴學生應該如何如何。學生聽起來簡單,體味起來枯燥。做起來卻摸不著頭腦。這實際上是一種變味的、空洞的、遠離實際的政治說教。其結果,所費時間精力雖多,不僅使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收效甚微,也使德育陷入蒼白無力的境地,導致文與道、教書與育人兩敗俱傷。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材料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其中有80 %是文學作品。文學創作雖離不開政治,但是絕不是政治的翻版。正像托爾斯泰所說的:“如果有人告訴我可以寫一部長篇小說,用它來毫無疑問地斷定一種我以為是正確的,對一切社會問題的看法,那么,寫這樣的小說我還用不了兩個小時的勞動。”假如說文學作品只是現實政治的圖解,那么,全部語文課加在一起,其所包含的政治內容遠不如幾條政治標語口號來得深刻,不如幾堂政治課、幾場政治報告來得全面系統。那語文課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這不僅使活生生的語言變成冷冰冰、毫無生機和熱情的僵尸,也使德育步入死胡同;不僅使學生對語文課望而生厭,索然無味,甚至還會熄滅學生心靈中原有的愛和恨的火焰。
當然,語文課中的文學作品并不是沒有政治,但那是一種轉化在語言描繪中藝術化了的政治,是一種上升到文化層次、審美境界的政治。并不等同于政治課中的政治。如《圓明園的毀滅》《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題西林壁》。
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是否能從中獲礙一些啟示呢?當然,有的課文也確實看不出什么政治性,如《桂花雨》、《鳥的天堂》、《桂林山水》等等,但字里行間卻蘊藏著勃發的生機和生命的活力,奏出了一曲曲和諧柔美、自然純真的生命之歌。教師如果帶領學生進入這樣的境界,領略其中的美妙,傾聽動人的歌聲,這難道對學生的心靈、情感、生命會沒有啟迪嗎?
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為主要目的,這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語言對于人的作用并非只是一種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它與人的一切活動密切相關。語言不僅是人的思想情感的直接反映,同時還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學的德育就隱寓于語言教學活動中,這便是它不同于其他學科德育滲透的獨特性所在。
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情感活動無時不滲透在教學活動中。修改文章,不要以為增刪一兩個詞只是語言問題,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感情。表情朗讀也不只是“讀”的語言技巧問題,更是思想情感的教育與接受的問題。要是這種讀游離人的思想情感,那么表情又從何而來。沒有對中國革命的向往,沒有對中國共產黨的赤膽忠心,怎能讀好《延安,我把你追尋》這樣感人肺腑的篇章?
既然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那么培養、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語感便是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銳感覺和深層思考,用心領會和體悟。通過語感的培養和訓練,達到由文向情質變的目的。如《陶罐和鐵罐》中二者的對話。教學時不應急于尋求其中有什么政治性,作者有何意圖,而要引導學生去感悟這段言語的深層意蘊。使學生的語言感知變得更加細膩和靈敏、深沉和博大,完成由文向情的質變,達到德育的目的。
語言表達思想感情,而語感能夠直覺、準確把握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語文教學的德育就可以通過雕琢一個人的語感來塑造一個人的心靈思想、道德情操。如前所述,語言是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精神活動,語感對言語對象的選擇與感知,實質上是語感對活躍于言語對象之中的人的生命活動、心靈活動和精神活動的認同與感知。這種語感就必然會引起人的思想情感、心靈世界、意識觀念等發生變化。因此培養小學生的語感,就是在培養小學生整個人。語感培養和訓練過程就是施以德育的過程,這樣語言教學與德育才能達到相互結合的目的。尤其對當今的小學生,他們已知的論斷有不少,甚或比教師還要多,如果教育者在語文教學中仍然抓住一些條條框框、抽象的論斷喋喋不休,那么不但沒有效果,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討厭語文課,使語文課失卻原有的魅力。我們只有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中所具有的豐富的德育因素,發揮優勢,運用真、善、美的語言去凈化、深化和廣化學生的語感,才能凈化和美化學生的心靈,帶領學生進入一個新的精神境界的殿堂,從而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其成為一個日趨完善的社會文化人。從這個角度看,如演講、朗誦、辯論、講故事、口頭作文等活動無疑既是培養和訓練學生語感的好形式,也是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當然,語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調動眾多的心理因素,尤其要用心靈和情感去體味。古人的“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就 說明了語感的基本特征。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應注重“受之于心”、“感之于情”,在培養學生的語感中施以德育有別于政治教育,這是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獨具特色的途徑。
(作者單位:貴州遵義市紅花崗區新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