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經濟是以人為根本,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基礎,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一種經濟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知識經濟具有經濟發展全球化、資源利用智力化、資產投入智力化、經濟發展可持續化等特征。
關鍵詞:社會管理;精神文明建設;軟實力
一、“知識經濟”的內涵
“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 Economy)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是相對于傳統的的“以物質為基礎的經濟”而言的。傳統的經濟,如農業、手工業經濟,對知識要求不高,主要是在經驗基礎上對能源、資源、勞動力的利用,具有“物質性”特征。大工業經濟對知識要求較高,但也沒有脫離開對物質、能源的高度依賴。而知識經濟則是人類知識,特別是科學技術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對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絕對和關鍵作用時的經濟形態。
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弗里茨·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在其出版的《美國知識的生產和分配》(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中首先提出“知識產業”(Knowledge industry)的概念。他將“知識產業”歸結為“知識與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的過程”,并將其分為教育、研究與開發、電訊傳播業、信息設備和信息服務等5個部分。
隨著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上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人類基因組計劃”,90年代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等等,各發達國家紛紛發展高新技術以推動經濟發展,知識經濟形態慢慢凸顯。1996年,世界經合組織(0ECD)發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年度報告,該報告將“知識經濟”定義為“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其中所述的知識,不僅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管理科學知識、行為科學知識等社會科學知識,還包括精神科學知識。
知識經濟的一個顯著特性是:經濟發展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處于中心的地位,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的行業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人力資源的的素質和技能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因此,吳季松(1998)認為“知識經濟是指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是在充分知識化的社會中發展的經濟。”[1]相對于以物質投入為基礎的物質經濟而言,知識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以知識為基本生產要素,以智能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為核心,在產品的總價值中,知識所創造的價值占有最大的比重。由此,與直接取決于資源、資本、硬件技術的數量和規模的“以物質為基礎的經濟”相比,知識經濟最大的區別點在于:知識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或有效信息的積累和利用,能夠按用戶的需要進行有效的生產和服務,是一種更為人性、更能體現價值規律的經濟。正如惠永正(1998)指出的:“知識經濟所要表述的是一種新的復雜的經濟狀態。知識經濟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更人性化的經濟,是更能體現價值規律的經濟。”[2]
綜合以上概念,本文認為:知識經濟是以人為根本,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為基礎,以高科技產業為支柱,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一種經濟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二、“知識經濟”的特征
知識經濟的特征體現在很多方面,概括起來有以下兒點:
首先,經濟發展全球化。經濟發展全球化不僅包括傳統經濟中有形商品、資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識、信息流通的全球化。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把整個地球變成一個地球村,時空距離的縮小使經濟、知識的流通更加便捷,為世界經濟全球化創造物質條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高新技術領域全面領先,各個國家必須必須相互補充,相互協作。因此,各種經濟活動以及知識的生產、流通、交換、消費打破地區和國家的界限,打破時空的界限,拓展到全球,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呈現一體化的格局。
其次,資源利用智力化。在知識經濟中,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從勞力時代轉向智力時代,從高消耗轉向低消耗。知識經濟社會,儲藏在人類身上的知識、智力、技能和創新能力等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取代土地、資本等物質資源,并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據支配的地位,因此,知識經濟充分發掘人才和知識等智力資源,以科學技術等智力成果作為第一生產力,以對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合理循環地利用自然資源,以知識創新開發新的自然資源。
再次,資產投入智力化。知識經濟是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作為資本投入經濟生產過程中,企業資產中的智力因素比例日益提高,高新技術提供者以智力作為無形資產參與經濟活動,人力資源重智力輕勞力。正如美國經濟學家盧卡斯提出的“新經濟增長理論”,將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集中到人力資本上,對人才的重視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非嵌入編碼知識成為智力基礎,嵌入性的非編碼知識即難以編碼的隱性知識,如各種技術創新知識、經營理念性知識等,在組織創造價值的過程中,越來越多地顯示其核心地位,日益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最重要的資源。
最后,經濟發展可持續化。知識經濟社會,知識被凸顯到非常突出的地位,人力資源的開發,特別是人力資源創造能力的開發具有特殊的價值;同時,社會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也發生重大變化。知識經濟重視經濟發展的環境效益和生態效益,降低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提高對智力成果的利用,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可持續發展。知識經濟以實現現有資源利用的高效性、科學性為目標,強調人與自然協調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陶德言.知識經濟浪潮[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5.
[2]惠永正.知識經濟與科教興國[N].人民日報,1998-03-31.
作者簡介
王旭琨,山東省招遠第一中學學生;姜志武,山東省招遠第一中學班主任。研究方向:文化經濟。
(作者單位:山東省招遠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