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旅游資源與貧困區有較高的重疊度,在此基礎上,發展旅游產業就成為了我國貧困區脫貧的一種重要方式。茶文化旅游不僅可以開發地方優勢,使貧困地區突破貧困境況,尋求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同時還通過旅游開發為貧困地區帶來了更多文化融合的機會,茶葉產業和旅游資源的有機結合促進了生態環境良性循環,較大程度上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效益,這種方式是現階段扶貧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
關鍵詞:茶產業;旅游開發;扶貧
旅游扶貧開發的最終目的是消除貧困,這一工作需要在貧困的背景下開展,所以,在具體的旅游扶貧開發工作中,應當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地的生態特性,制定合適的開發策略,避免過度開發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茶葉產業有較高的關聯度,產業鏈也相對較長,涵蓋了經濟、休閑、旅游與文化等多項功能,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可以發揮出較大價值,起到重要作用。
一、旅游扶貧攻堅工作的要求解讀
1.就地取材。就地取材就是要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優勢,這是自然賦予了茶葉種植區得天獨厚的稀缺資源。茶葉種植地區其自然條件都較為優越,并且有一定的知名度,這在旅游扶貧工作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優勢所在,通過旅游開發的打造,這一優勢可以得到放大,符合游客新奇、貼近自然的旅游喜好。
2.共同富裕。所謂共同富裕就是要求貧困地區的所有民眾聯合起來,實現最終的共同脫貧。以茶葉產業為基礎開發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可以使當地的農戶作為經營者參與到旅游項目的實際經營環節中,由此,茶葉種植區發展旅游業要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
3.持續發展。旅游扶貧是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幫助貧困人口順利脫貧,并可以通過自己的持續努力,過上紅火的生活。因為天災人禍所造成的農戶返貧的現實情況不在少數。所以,可持續健康發展就成為了茶葉產業旅游扶貧工作的一項重要要求,通過開發茶葉種植地區的旅游產業,培養農戶的自主創業能力,使產業可以健康循環,為貧困地區持續性地創造價值。
二、茶產業種植區開發與旅游扶貧工作要求的契合點
1.整合當地和旅游相關的資源。將茶葉種植生態茶園資源和茶葉生產及消費環節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形成一個符合游客多樣化需求茶葉消費鏈。當地茶企作為茶葉生產經營的主體,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和設備提供品種豐富的茶葉,以供游客選購,同時可以將制茶環節當做開放的體驗項目,使游客可以親身體驗制茶環節,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茶葉和消費的直接鏈接。
2.規劃組織當地的農戶家庭服務。政府部門在茶葉種植地區發展旅游產業的扶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政府應協調組織當地農戶展開家庭服務工作,主要是為了培養農戶家庭服務的基本技能,通過對農戶進行旅游法規宣傳,培養、完善農戶的家庭服務自治體系。貧困地區的茶產業旅游項目開發,需要適應現代旅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要求,從而才可以健康持續地穩定發展,確保農戶的家庭經濟實現持續提升。
3.設立風險基金實現持續發展。作為經濟開發的地區,在依托于茶葉產業開發旅游項目時應當對經營風險的管控有一定的考慮。從概率方面來看,農戶沒有較大的可能會面臨經營風險,由此應當基于村社環境之下大大發揮傳統的產業優勢。
三、基于茶產業的旅游扶貧工作實踐方式
1.旅游項目實施。茶葉種植地區通常有多樣化的資源儲備,比如融合紅色文化、佛教文化、或者道教文化等,在旅游扶貧開發工作中,可以充分挖掘這些“非茶文化資源”,將其與茶葉產業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文化,提升茶產業旅游的附屬價值。
2.全面旅游監管體系。全面質量管理要求全員參與到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通過輿論營造、專項激勵以及渠道監督等做種方式,實現旅游項目的合理監管,保證旅游開發的質量和景區口碑,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四、基于茶產業的旅游扶貧工作對策
1.茶葉種植地區的輿論宣傳作用。將全域旅游項目開發當做茶葉種植地區的扶貧主線,需要動員當地全體經濟主體的參與,不僅僅是當地的農戶,還包括一些中小的茶企。所以,應當通過前期的輿論宣傳,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事實上,許多當地的農戶缺乏經濟意識,并且小農思想牢固,這對于后期的旅游項目運營協調工作來說也是一項挑戰。所以,當地政府應以鄉鎮為單位,分層組織前期的輿論宣導工作。
2.與旅行社合作,共同完成旅游規劃。協調當地各方面資源,并實現緊密連接,這是茶產業旅游扶貧工作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再加上后期的市場化運營工作也需要進一步細分,龐大的工程量注定了扶貧攻堅工作的困難性,所以,應當與旅行社加強合作,共同完成旅游規劃工作,政府可以通過招投標的方式來選擇合作旅行社,并簽訂合作協議。
3.依托村委會組件村民自治系統。在展開家庭旅游服務工作時,農戶應當自覺遵守村民自主規則。針對這一點,可以由村委會挑選有一定市場意識或是有經商經驗的村民,組成市場監管小組。當前有許多反鄉的農工回到本地發展,可以從中挑選符合的人選,并設立科學的監管制度,這種情況下,因為農戶在家庭服務體系當中為利益共同體,所以在村民自制系統的協調下,可以提升家庭服務業的整體質量。
總之,茶產業對環境不會造成傷害,而旅游業又是“無煙產業”的美譽,對于一些有茶產業資源的貧困地區,可以通過生態茶園的建設,帶領農民增收支付,同時還改善了當地的空氣質量,美化生活居住環境,具有較高的生態價值,這種利用貧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開發當地的旅游產業,在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增長的生態茶產業旅游生態鏈,已經成為了上臺扶貧和旅游扶貧的最佳實踐,具體可從在茶葉種植地展開輿論宣傳、與旅游社合作、在村委會的作用下組件村民自治體系等幾個方面開展。
參考文獻
[1]顧公新.創新茶產業發展,助力扶貧攻堅[J].茶業通報,2017,39(4):216-216.
[2]徐東,蔣波,劉洪,等.精準扶貧:吳忠市扶貧攻堅的有效途徑[J].共產黨人,2015,29(14):210-210.
[3]郭慧娟.關于發展鄉村旅游助力脫貧攻堅的思考研究[J].旅游縱覽月刊,2016,10(8):510-510.
[4]黃艷,梁冬紅,李玉瓊.淺談竹產業在推進脫貧攻堅中的作用[J].中國林業產業,2016,22(12):527-527.
[5]項錚.科技創新讓小茶葉成扶貧大產業[J].中國科技財富,2017,11(6):12-12.
作者簡介
李秀海.男.出生于1969.10.27.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人.大專畢業.農藝師.現在晴隆縣茶葉產業局工作。
(工作單位:晴隆縣茶葉產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