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恐怖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一直占據受人矚目的位置。在好萊塢早期恐怖電影中,女性的尖叫成為標志性的元素,但女性形象卻常常處于從屬的位置。但以60年代為分割,女性越來越成為恐怖電影表現的主要形象。進入新世紀以來,女性形象更出現了革新性的改變。本文就這一現象,著重分析90年代以來好萊塢恐怖電影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以觀創作者對其形象的反思與重構。
關鍵詞:女性形象;恐怖電影;好萊塢;反思
引言
重構《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恐怖片做出了如下解釋:“一種氣氛陰森、題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并立意使觀眾毛骨驚然的影片。有些是對畸形的或者邪惡的性格進行精細的心理探討,有些是關于可怕的妖魔鬼怪的故事,有些是利用環境制造懸念氣氛的神秘驚險故事”。恐怖電影往往利用驚悚的情節、感官刺激等方式,意圖引起觀眾的恐懼、害怕、不安、恐慌等原始的負面情緒,通過宣泄這些情緒令觀眾得到娛樂體驗。
作為好萊塢經典類型片分類之一,恐怖電影已經經過了百年的歷程,各類女性形象也是不同時期好萊塢恐怖電影中所著力塑造的重點。從20世紀30年代的好萊塢“尖叫女王”到80年代青春恐怖片中的“幸存的女孩”,女性角色在恐怖片中一直受人矚目,而女性形象也隨著恐怖電影和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
90年代以來,隨著不同時代社會對女性地位的評價以及女性自身覺醒的程度提高,恐怖片在對此也做出了敏銳的反應。90年代以來的恐怖片中,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得更加強烈。在《異形》等電影中,女性需要放棄女性的身份特征才能獲得與男性類似地位的模式也被逐漸推翻。特別是在近幾年,出現了許多對恐怖片中建立的模式化女性形象的反思和對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好萊塢制片和流程中女性工作人員比例的提升,女性主義在美國的發展和社會對女性意識的進一步認識有關。此外911之后,美國社會的恐懼焦點也不再聚焦在女性威脅之上,更多的開始聚焦現實世界和人性中的恐怖,而在面對這些恐懼時,女性和男性一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時期恐怖電影中的女性形象轉變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對恐怖電影中女性形象建立規則的諷刺和反叛
作為一種類型電影,每一題材和每一時期的恐怖電影似乎都有自己的規則,不論是“尖叫女王”、女兇魔、女性英雄還是“幸存的女孩”,這些類型化的女性形象即使從電影中男性的掌握之下逃出,卻始終受到好萊塢的導演、制作人所設定的規則限制,而這些人大部分是為男性權威代言的。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有一些恐怖片試圖打破這種無意識的女性形象,通過對男性權威下形成的恐怖片模式和規則進行反叛和嘲諷,塑造更加自覺,掌握自己命運的女性形象。
以“幸存的女孩”這一八十年代恐怖片中經典的女性形象為例。1996年的《驚聲尖叫》系列里,殺人魔就是一個熟知恐怖電影規則的怪人,我們在影片的頭十五分鐘就看到被予以希望的“幸存的女孩”候選人的死亡,因為她不懂恐怖電影中的禁忌,比如不能上床,不能吸煙喝酒,不能說“我很快就回來”等規則,但實際上,最后的“幸存的女孩”悉尼不僅打破了“處女”的規則,并最終活了下來。
如果說《驚聲尖叫》中的女主角僅是意識到卻無法掌控自己被控制的命運的話,那么《林中小屋》(2012)中的“幸存的女孩”戴娜就展示了當被設定為恐怖片中的模式化人物時如何進行覺醒并改寫命運。《林中小屋》中的人物完美的契合了青少年恐怖片中的團隊構成:壯漢與放蕩女的情侶組合、處女、呆子和傻子。他們的5人之旅在影片的前半段還原了七八十年代經典恐怖片中建立的規則:無視警告進入偏僻的木屋、在地下室被各種各樣物品吸引、爭吵之后分道揚鑣尋找出路等等。但是影片的后半部分給出了轉折,原來他們的旅行是被一所研究所的專家們設計好的,他們每個人所作出的選擇都會觸發不同的怪物,而這些怪物如僵尸、面具殺手、狼人、女巫等都是恐怖片中經典的形象。研究所需要這些年輕人作為獻祭來壓制地底的巨獸。影片最大的突破與嘲諷在于,在發現并破壞了游戲規則后,戴娜寧愿選擇世界的毀滅和自我犧牲也不愿受制于規則,通過自殺從而破壞了“幸存的女孩”這最后一條封印巨獸的定律。
《林中小屋》采用戲仿的方式對恐怖電影模式做出的嘲諷實際上體現出了美國恐怖電影陷入的尷尬困境。正如那些坐在監視器前的研究所人員們,美國恐怖片的編劇在恐怖片高度模式化的情況下難以進行創新。最后電影通過突破“幸存的女孩”這一形象的限制,讓女性角色為自己的命運進行了清楚的認知和反叛,表達了對恐怖電影角色形象過度模式化的嘲諷與反叛。類似的電影還有2015年的《幸存的女孩》,在這部電影中作為現代女性的女主角和她的同伴們穿越到了她母親在八十年代參演的恐怖片中。在這部電影中女主角從開始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命運,但她的抗爭不在于與殺人魔的對決,而是要改變恐怖電影中由男性書寫的女性角色的命運,與她的創作者進行對抗。這些電影利用嘲諷和戲仿的方式,體現女性形象在恐怖電影中所受到的操縱和模式化,和女性對這種規則的徹底反叛。
這種對恐怖類型電影所建立規則的諷刺和反叛,一方面體現了觀眾對恐怖片中模式化女性形象的審美疲勞,要求女性形象進行更加個性、脫離男性權威控制的改變,同時也反映了好萊塢對類型電影模式化的反思。
二、女性意識由覺醒走向自覺,對男性主導地位發起挑戰
不同于喜劇式的諷刺,一些恐怖電影為女性形象獲得與男性形象在電影中的平等地位做出了嚴肅的表率和討論。與之前的女性英雄形象不同的是,女性作為復仇者不再處在男性化的包裝之下,作為被威脅者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能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并作出行動。最初的好萊塢的恐怖電影中,電影反映的社會現實被父權意識心態歪曲了,創造的女性形象是對現實中女性形象錯誤的再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恐怖電影自身的更新迭代,壓迫電影更加精確的反映現實,熒幕上的女性形象獲得了敘事的權利,這種獨立和強大的女性形象也對現實中產生強有力的影響。共同促進了女性意識的覺醒。雖然恐怖片中還存在許多對女性身體的侵犯和消費,但是回顧恐怖片中女性形象的變遷,女性形象在性格上由刻板、虛構走向豐富、真實,在敘事上由從屬走向主體,由無意識走向自覺。
《你是下一個》(2011)設定在一個頗為典型的家庭場景中,艾琳和男友的家正在男友家中聚餐,但是卻遭到了突如其來的攻擊,一群帶著羊羔面具的黑衣人沖進餐廳對這家人進行屠殺。到這里,這還只是又一部普通的恐怖電影,只不過這一次殺手們惹錯人了。艾琳并沒有驚慌失措的哭喊,而是很快的認清了情況,設好了陷阱并主動的尋找兇手。這時候,獵手變成了獵物,艾琳對他們造成的恐懼甚至超過了他們對艾琳所造成的。艾琳作為一個面對兇殺案的女性,利用陷阱等方式避開了女性生理上不如男性強壯的劣勢,清楚的認識到了作為女性要如何保護自己并充分利用了女性細膩、靈活的特質調查除了幕后真兇,即使發現真兇是男友時也毫不手軟。這部電影中艾琳從獵物轉向獵人的形象為女性意識的自覺作出了很好的說明,她使得在恐怖片中一向是毫無畏懼的兇手也體會到了恐懼的滋味。
如果婦女的“女性命運”是她無意識沖動的結果,那么她就只能是那一命運的囚徒。女性意識的覺醒對于我們評價影片中女性角色的變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世紀的恐怖電影中,以女性為主角推動敘事占據了恐怖電影的主流。其中所體現的女性意識也由覺醒走向自覺。相較于之前的恐怖電影,女性形象從某種程度上擺脫了被動的“被威脅者”和妖魔化的“威脅者”形象,成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復仇者或保護者,獲得了更多正面和積極的評價,女性在面對威脅時更多的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命運的安排或男性的介入來獲得救贖,女性形象本身就具有的智慧和計謀更在恐怖電影中被體現出來。
三、結語
新世紀以來,通過恐怖電影對女性形象地位的反思,勇敢、智慧、獨立、自覺、真實、平等的女性形象塑造越來越成為主流。縱觀恐怖片中的女性形象變遷,我們可以看出背后文化、產業、市場、女性主義等種種因素的參與,而今天的恐怖電影也在不停的尋找創新點和突破口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女性形象在恐怖電影中的參與和體現出的轉變也是值得我們探究和分析的話題。
參考文獻
[1]大衛·鮑德韋爾,諾埃爾·卡羅爾.后理論:重建電影研究[J].2000.270-301.
[2]柯焱.“激情的疏離 尖叫的女性”——當代好萊塢恐怖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新聞傳播,2013.
[3]Clover,Carol. Men,Women,and Chainsaws:Gender in the Modern Horror Film[M]. 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