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隨著世界一體化和全球化進程的逐步加深,為了促進國家以及地區間各方面的溝通與交流,翻譯作為世界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途徑,其影響越來越深。伴隨翻譯及相關譯學的蓬勃發展,文化對翻譯的作用也日漸突出。本文作者從現代社會的文化多元性及不同文化間譯文的差別來闡釋文化因素在一定方面對翻譯產生的影響以及兩者的關系。
關鍵詞:翻譯;文化;跨文化;闡釋
相關研究表明,文學作品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譯文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其本土文化的縮影,譯文文本有很大可能性會體現當地文化的特色。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翻譯就是對文化的一種闡釋,不同地域間的文化作品或信息通過翻譯有了其“第二次生命”,在另一文化領域中以當地文化理解的形式存活(王寧,2014),由此可見,文化這一因素對翻譯(也就是信息的傳播)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不同地域間文化互相能夠影響,文化間共同點越來越多,這一現象被稱作為文化趨同。所以,一部分研究學者認為文化趨同現象的出現會削弱文化這一因素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對此,筆者就文化多元性對此觀點作出了不同的闡述。
一、文化對翻譯的促進與干預
文化對于翻譯的影響,在筆者看來,消極與積極的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但是在這其中還是堅持積極影響要遠遠大于消極影響。下面作者先從這兩方面闡述文化對翻譯的作用。
縱觀現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內容與類型,整體現象展現給世人們的是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雜燴”。筆者認為,一個國家,一片地域的自身的歷史發展進程都會在各個方面影響自身的文化。因為每個國家的自身發展歷史都各不相同,因此其文化的差異性也就漸漸凸顯,這就是文化的多樣性。而翻譯作為文化跨界交流的橋梁,對于各地區之間的文化差異和沖突這一因素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如果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沒有考慮目標受眾群眾所在文化環境,很容易造成誤會,不能被其接受。并且,作者所說的文化是對于源語言與目標語言的兩種文化,只有了解源語言所在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內容,另一方面也要對熟悉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跨語言文化交流,才能同時被兩方受眾群體所接受。長此以往,遵循了這個原則,文化對翻譯的促進作用就愈加明顯了。
然而,不少專家學者認為,現在全球進程的發展已經使文化邊界逐漸消融,許多差異文化被文化趨同取代,所以翻譯出的譯文也逐漸沒有了地區特色,取而代之的是適應全球人民的信息,這就體現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可譯性。這一特色也說明了文化在某些方面確實對翻譯活動有著干預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翻譯一些文本時,譯者無法較好的對目標語言文化作出準確的闡釋,或是當地文化在世界范圍影響較小導致鮮為人知甚至其所指文化已經消亡。翻譯首先要解決的是文化跨越的問題,文化層面的不可譯性,顯然是我們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孫藝風,2012)。
筆者認為,這樣的現象實是夸張了文化的不可譯性,不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文化的多元性和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亦是不能消滅的,文化趨同這一現象和特性是一方面,但不是影響翻譯活動的全部,只有在知曉文化趨同的這一前提下盡量避免它,努力考慮文化多元性,在處理譯文時盡量多了解當地文化背景,那么譯文將會更加有價值,更具參考性。
二、翻譯對文化的影響
文化對于翻譯來講有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同樣,翻譯對于文化的發展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首先,翻譯豐富、促進了譯語文化,這是大家公認的事,這是翻譯最為明顯的功能。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的翻譯,古希臘的文明就不會得以保存,歐洲的文藝復興也將無從談起。同樣,沒有“五四”時期的翻譯,中國就不可能引入諸多先進的思想理論。翻譯的這一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無須贅言(楊仕章,2001)。一個地區,一個民族,其文化要想得到長久發展,想要在大環境立足,單單靠自身培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充分吸收其他的優秀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促進翻譯作為吸收其他文化的有效手段。其次,各國之間不同的文化作品以及交流活動的往來都可以視為翻譯的過程,從這些過程中,各國文化相互磨合、學習,進一步使自己的文化得到豐富和發展,因此會有新鮮的“血液”不斷的注入其中,這也是翻譯對文化的深刻影響。
三、譯文自身的文化特性
進一步研究顯示,翻譯的譯文應該有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色,這才是達到地道翻譯的前提。比如,就中國文化下的翻譯來說,筆者較為認同翻譯學家劉宓慶教授的觀點,他講到:“我們的翻譯理論應該有‘中國特色’,我們的理論應該有一種‘中國氣派’”(劉宓慶,2003)。可見,翻譯出的文本必須是“有血有肉”的,如果沒有對文化方面的體現和考慮,那么展現出來的文字也就僅僅是文字,是一具空殼。
其實,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都認為翻譯對跨文化的交流與活動有著很大意義。通過了解異國帶來的信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與本國不一樣的東西,不僅拓寬視野,在吸收他國文化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自身文化的贊同與反省。比起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一個民族其人民的思想覺悟可謂是一股無形的力量,世世代代使本國民族的精神得以延續。正如劉宓慶教授所說:“翻譯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動力和結果,中國人應該從文化戰略的高度來看待翻譯,必須讓翻譯成為促進國家國力發展的催化劑”(劉宓慶,2005)。所以,正如劉宓慶教授所言,我們的翻譯理論應有“中國特色”,尤其在中譯英的翻譯活動過程中,更是要注意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在創造自己國家的文學作品上凸顯我們自己的特點,更要將這種特點通過翻譯的橋梁傳播出去,使我們自己獨特的文化更具影響力。
總之,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闡釋了文化與翻譯之間的緊密關系,筆者認為,如若要討論翻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從文化層面出發。譯文文本,尤其是文學作品,其譯文不可能脫離文化及其意義而單獨存在。總之,翻譯是文化的另一種體現,這兩者就猶如孿生姐妹般互依互靠,無法分離。在文化進行跨地域之間交流時,翻譯作為一種手段是最主要的,而在翻譯活動中,文化的活動也是不可忽視的。
參考文獻
[1] 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 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3.
[2] 劉宓慶.中西翻譯思想比較研究[ 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5.
[3] 孫藝風.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策略[ J ].中國翻譯,2012(1),P16
[4] 王寧.翻譯與跨文化闡釋[ J ].中國翻譯,2014(2),P5
[5] 楊仕章.略論翻譯與文化的關系[ 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3)P15-16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