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的社會發展迅速,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傳統手工藝正面臨著消失的境遇,千百年來傳統手工業一直在我國歷史長河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對傳統手工業進行傳承和創新,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分別從傳統手工業的傳承和創新兩方面論述,為今后傳統手工業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傳統手工業;傳承;創新
一、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所謂的傳統手工藝,首要是指在前產業期間以手事情業的體例對某種質料(或多種質料)施以某種本領(或多種本領)使之轉變形態的進程及其成果。在當代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將一部分審美傾向明顯、具有形式意義的列為“傳統美術”;而將一部分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具有實用意義的列為“傳統技藝”。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闡揚著極為重要的感化。
各地區的傳統手工藝結合著當地的氣候、物產、民俗、社會觀念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共同成就了不同地區的生活方式,經過時間的積淀和人們不間斷的創造與豐富,逐漸形成了中國民間文化的主流傳統,一直延續下來。近代以降,隨著現代工業化的逐步推廣,大量的現代產品充斥市場,以其低廉的價格和現代化的營銷手段,從城市到鄉鎮、再到農村,逐漸地替代了舊時生活中的手工藝產品,進而動搖了傳統的生活方式之物質基礎。大量的依附于傳 統生活方式的傳統手工藝或是被遺棄,或是被改造成新的產業。只有少數的傳統手工藝能夠繼續生產,以滿足社會的特殊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有了極大的變化,物質生產的豐富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推行,再度將傳統的生活方式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傳統手工藝置于瀕臨滅絕的境地:城鎮中的年節人們不再張貼年畫、剪紙;廚房的改造和廚具的改革,使得灶頭畫和灶王爺版畫無處安身;日常的服裝中,很少看到手工織造和印染的面料,以及用此類面料制成的中式傳統服裝;木質的用具為金屬或塑料制品所替換;傳統硬木家具則成為少數人的藏品。一部分傳統手工藝及其產品,或者是因為某種機緣能夠在城市中茍延殘喘。
二、傳統手工藝的創新
工業革命前的民間傳統手工藝都是以原生材料、手工方式的采用為基本特點的,它的發展自然而緩慢,滿足著當時的社會消費需求。而在工業社會后,機械化、電子化、信息化技術不斷進步,新材料、新工藝相繼涌現,傳統民間手工藝已經無法再按舊有的節奏發展。傳統的和現代的發展模式,并存于今天的民間手工藝中,而在和文化產業相結合的過程中,如何創新謀發展就成為民間手工藝面對的最大現實。目前國內民間手工藝行業在文化產業領域的發展有多種形式,創新的方式也不同。常見的模式中一種是借助現代科技,直接采用新技術、新材料變革傳統手工藝的表現形式;另一種則是在題材、技法等藝術本體層面拓展深化,獲得新的表現形式。
(1)融入現代科技
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充滿鄉土情懷,原生態的材料和工藝鑄就了樸實的藝術風格,但是手工生產效率低下,面對的消費群體卻千變萬化。民間傳統手工藝要走產業發展之路,必須適應市場導向,以滿足消費者群體的多元需要。融入現代科技手段,是提升民間傳統手工藝生產的產能,以及催生新的工藝形式的重要手段。如濰坊鷂子中的自由式鷂子,應用了新技術,不但能迎風動彈,還能做出敲鑼打鼓、噴煙冒火等各類轉變。四川自貢的燈彩也不斷引進新的技術變革燈彩的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松鶴延年》燈組將景觀藝術和彩燈工藝有機連系,應用當代程控手藝整合燈區內的各燈景舉行演繹性展現,構成自貢燈會獨占的展演情勢。高達40米的松樹首次采用新型材料茶色玻璃盤和玻管材質制成。這些嘗試無疑拓展了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界域,對于特定產業的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2)創新藝術形式
在不需要引入新科技的情況下,部分產業化中的民間傳統手工藝采用創新藝術形式的方式獲得消費者認同,達到開拓市場的目的。如四川綿竹年畫,在傳統紙質年畫中開發出了刺繡年畫、手繪折扇、年畫掛歷等產品,通過轉換表現載體拓展市場空間。雖然刺繡年畫等產品已經不屬于傳統年畫形式,但是其題材、風格依然具有傳統年畫的特征,可識別性較強,傳統的韻味得以保留下來,是較成功的創新。山西廣靈蕙花剪紙公司研發的寫實多層剪紙作品,利用電腦分色和多層拼貼技術制作出了三維立體效果的剪紙作品,顛覆了傳統剪紙的平面形式,既拓展了剪紙的藝術表現空間,同時也帶動了中國剪紙市場的發展。東陽木雕近些年在創新表現形式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現,東陽木雕傳承人黃小明認為,就東陽木雕的創作風格來說,“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用更具時代感的手法與內容,用新的表現形式,去融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文化,如此,東陽木雕才能走得更遠”。基于此,他在擔當東陽木雕傳統的基礎上,以新的看法和技法打造出“新東陽木雕”。
參考文獻
[1]陳一點:《東陽木雕:文化創新立市的成功實踐》,《金華日報》2011年12月16日,第 D01版。
[2] 孫發成:《當代語境下民間手工藝人的身份轉向與群體特征》,《民族藝術》2015年第2期,第64-65頁。
[3]參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中國文化報》2004年4月8日。
作者簡介
李婉鋮 女 安徽省淮北市人 學歷:本科 就讀于吉林建筑大學 研究方向:藝術與手工藝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大學)